第24章
报名的人一多,自然就要甄选。一般的民妇主要是看年纪和健康程度,四、五十岁病恹恹的老妪是不能要的。由于第一批是实验性质的,实在不宜多,朝廷也不希望有粮饷负担,刚招满两千人,就截止了。
这其中,有侠女、有大家闺秀、有妓女优伶,当然,最多还是城市最底层的市民和周边农村妇女。她们大多为生计所迫,冲着那“十两银子”来的。
关于唐军该采取什么编制,这一直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从宏观上说,唐军的人数上比“卫”少得多,下比“所”又要多些,又是女兵,首领不叫指挥使,而是个莫名的“统领”。自然不该按着一般卫所的编制。
从细处说,要妓女和大小姐们同在一起,两下里不知会起多少摩擦。而这些人和一般民妇也相距甚远。
因此,先就另辟两部出来。一曰“霓裳”,将妓女、优伶之类归入此部,约摸一百人。一曰“清雅”,将闺阁小姐,善于琴棋书画,堪称女先生之辈归入此部,约六十人。其余诸人,无论背景都归入主部。主部按十人为一班,设一班长,以上排、连、营皆从现代军队编制。每级设正副职,主部设一政委,算是我不在时的最高级别。班长、排长等职位的选拔,则从武功、技艺等各方面择优录取。
商议之下,与清秘密议和的方案已经基本拿出来了。由举足轻重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主持,另外选派总兵两名,锦衣卫官一名,职方司官一名,秘密赶赴宁锦前线,与清军接头洽谈。这些官员的委任全由崇祯亲自召见,势必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
就在“议和”秘密进行的同时,我提的女军计划也轰轰烈烈地在廷议上展开了。
初时,朝臣们还有不少以“有伤风化、有悖传统”劝阻,但最终还是皇帝和一些有见解的大臣们力排众议,认为国难当头,无论男女,皆可为国出力。或许诸人也隐隐希望在压抑的环境中有些新异的“笑料”,几番争执之后,很快就达到了一致通过。
崇祯为即将诞生的女军命名为“唐军”,大概借此来表达他自己对大唐盛世的向往吧。由于是第一次,规模也比较有限,只在京师及直隶范围内招募。
这批女军虽不用上战场打仗,却还是需要操练,除“霓裳”、“清雅”两副部外,主部每日开拔至校场,兵部派人训练她们,强度稍逊于男丁,军纪却是一样的要求。
张榜第一日,群众哗然,民声沸腾。只是议论的人比围着看的人多,看的人又比咨询的人多。真正报名的却是一个也没有。
第二日,商议之下,崇祯再张榜补充,凡参军的女子,报名后即可直接领取白银十两,作为第一年的俸银。
要知道,十两银子对寻常人家来说,那是天文数字!我那两匣珠宝金银全数拿来充数了。
当我站在玄武门旁,领着好些太监围着白花花的几箱银子,报名的队伍已经可以用一条粗壮又蜿蜒的巨龙来形容了。
卷三边关风云第七章议和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