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第二部商火烈烈第五十三章三国侵楚阵线(上)
(更新时间:2007-4-3019:55:00本章字数:2208)
第一次榛原会盟圆满结束后,青苔心里老是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就是几乎占据整个长江中游流域的,幅员辽阔,兵力仍然十分强大的楚国。如果楚国在西方没有强大的牵制力存在的话,楚国则可以直接利用郑国的前进基地,在距离宋国首都睢阳不到两百里的距离上对宋国实行向心攻击,这个前景真是太可怕了。“无论如何也要防止这种局面的产生!”青苔不禁暗自下定决心。
青苔考虑再三,终于决定采用两手策略:第一,以七国同盟的名义,发动对郑的战争,力争将鄢陵以东的全部郑国领土加以占领,从而大大加深宋国的战略纵深。而作为回报,其他参与攻打郑国而有与郑邻接的盟国,可以满足其对于郑国的部分领土要求;和郑国不接壤的盟国,将得到一份丰厚的战利品,包括物资、人口和增加了的商业利益。
2、在西方,宋、卫、陈三国联合对付郑国,若郑国侵略三国之任何一国,其余两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三国之一遭到除郑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进攻,其余国家可谨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从事对三国内之任何国家敌对性的行为。
3、在南方,宋、卫、陈、蔡四国联合对付楚国,若楚国侵略四国之任何一国,其余三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四国之一遭到除楚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进攻,其余国家可谨守中立,或出兵相助,但不得从事对四国内之任何国家敌对性的行为。
4、在东方,鲁、滕、曹三国有义务帮助宋国发展海上力量,在东海附近建立水军基地,从海上威胁齐国,并计划进军长江口,窥视楚国腹地。
其次,七国之内应联合应付区域外重大事件,如晋国攻打齐国,或者秦晋争霸,或楚晋相争等等,需共同加以商讨,做出共同决定,比如共同约定出兵人数、经济支援的形式和数量等。
再次,七国之内,实行商业和税赋方面的减让,力争建立一个关税同盟,力图在七国内部国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之后,扩大内部的贸易规模,从而提高各国的福利;同时,在建立关税同盟之后以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成各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增加区域内部的贸易依存度。由于闻名天下的商业大都会――陶,处于宋国的控制之下,因此该关税同盟减低了各国商人进出陶都的税负,大大增加了七国内部的贸易往来,显著提高了诸国的经济福利。这一措施尤其得到了列国的欢迎。
七国的榛原会盟,大大震惊了区域外列强如秦国、晋国、楚国和齐国,除了秦国因地理因素而反应稍小外,晋国、楚国和齐国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关注,尤其是齐国,立刻派使者寻求燕国的支持,以对抗七国同盟;而楚国也加紧拉拢郑国,并向陈、蔡边境调动部队,妄图依靠武力拆散七国同盟。
对于七国同盟的牢固程度,青苔心知肚明------除了卫国之外,其余国家大部分要么是迫于军事压力,要么是被经济利益所诱惑,也是各存鬼胎。尤其是刚刚占领鲁国的大片土地,鲁国一定意图报复,如果不是因为北边有齐国虎视眈眈,鲁国恐怕早就与宋国反目成仇,更不用说加入七国同盟了。青苔敏锐地意识到:要维护七国同盟,确保和扩展宋国在中原的霸权,首先必须保证列国的商业利益,同时通过军事胜利来确保各国的国家安全。换言之,要用宋国的刺刀保护七国的疆界,用宋国的商业资本增加七国的福利。这就难免与楚、齐,甚至晋国等发生矛盾和冲突,而几个大国如果联合起来,将是青苔所无法应付的。
因此,七国同盟还秘密约定:卫国和曹国可以与晋国结成同盟,陈、蔡可以同楚国结成同盟,但上述国家不得加入反对七国之中任何一国的军事、经济或政治行动。而且,除了宋国之外,其他国家一般不得主动挑起对大国的战争,否则所引起的后果,由该国自己负责,七国同盟不提供援助。
七国同盟的订立,是宋国图霸中原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从此,宋国完全从内向型发展战略,转向了外向型发展战略,而宋国也继宋襄公之后,再次掌握了中原的部分霸权。但青苔清醒地认识到:整个天下的霸权,此时还是由晋、楚两国共同拥有,而秦国也只是对晋国的霸权,齐国和鲁国对晋国的霸权,宋国对晋、楚两国的霸权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挑战而已,真正要想取代甚至颠覆两大强国的霸权,只有通过更加激烈残酷的大战才能实现。而无论秦、齐两国,还是宋国,显然还没有达到可以全面抗衡两大强国之一的地步。
因此,只有等待,在积蓄力量中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