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章
程明海说的是装甲旅,他还没敢想拥有规模更大的装甲部队。而陆军上层却不如此想,既然要搞能够执行战略纵深突击的装甲部队,要么不建,要建就建大的。装甲旅已经不在军方上层考虑范畴内了,很快,军方在原有装甲旅基础上,创建了十四个装甲师。并且以装甲师为基础,创建了三个装甲军,第一、二装甲军每个军在拥有一个装甲师同时,还各有两个骑兵师——骑兵师机动能力总比步兵强。只有在地中海的第三装甲军,除了一个作为基干部队的第六装甲师,其他部队不是骑兵师,而是两个后方补充上来的第九十一、九十二步兵师。
当然,装甲师是程明海按照原有思路延伸过来,自己如此称呼他所拥有的这种师,在军方正式文件中,装甲师并不叫装甲师,而是被称呼为骠骑兵师。
在程明海给上级的报告中,鉴于罗得岛经验,战车不应该是步兵的附属品,那种将大批战车集中起来,勇往直前向前进攻,将敌人碾压在履带下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战车将成为敌人炮兵绝佳靶子——至于将战车平均分配给各个步兵集团,这种平均主义,对战车部队来说,也是失败的战术。
很明显,战车应该集中使用,战车的装甲总是比步兵的军装来的坚硬厚实,而战车速度就是再受到人们质疑,比起步兵两条腿,那也快了不知多少,至于海军陆战队的貂式战车,那更是连最快的马也赶不上了。火力最薄弱的轻型战车,上面至少拥有一挺机枪,步兵呢?一个步兵可无法拖着机枪来回奔跑。这样说,是为了表明那种对战车的偏见是完全错误的,当然,通信保障一直都是问题,可战车内部乘员喉结通话器和战车之间用于联络的无线电台出现后,这个通信保障问题已经没以前那么严重。这些对集中使用战车创造了条件。
既然有条件集中使用战车,那么就该按照古代运用骑兵方式,运用战车部队。如果说战车相当于古代骑兵,那么装甲部队中应该存在相当于近代龙骑兵。而这种现代龙骑兵,就是乘坐运输车辆的步兵,这些步兵的任务是利用战车冲击效果迅速跟在后面,扩大突破口,占领敌人阵地给后继部队创造条件。失去步兵保护的战车是相当危险的,同样,没有战车配合的步兵也很难突破敌人阵地。
在程明海建议里,步兵,或者是乘坐汽车的步兵,并不适合协同战车作战——在他的建议书里,战车永远是第一位的——装甲部队应该有乘坐装甲保护汽车的步兵。那种生存力很弱的步兵在与战车一起投入纵深进攻时,他们的处境将极为艰难,而装甲汽车可以给他们提供基本保障。至于普通步兵,他们连战车推进速度都跟不上,更是不适合编入战车部队。
建议的最后一再表明战车部队是否能在战斗中取得成功,最主要的是速度,而不是装甲或者火力,按照木桶理论,一支部队推进速度快慢并不取决于最快的战车,而是最慢的那些单位,如步兵、炮兵。所以不光步兵需要乘坐有装甲防护的汽车,连炮兵也必须机械化、自行化,马驮炮兵不适合配属给装甲部队。
现在的程明海已经不再是1913年那默默无闻的战车营少校营长了。在海军陆战队的顾问生涯给他带来了军界足够威望,他的观点也不再受到那些老人将军嘲笑,相反,却获得了上级足够的重视,并且很快按照程明海观点,改造了陆军的那些所谓“装甲旅”。
战争使得和军事相关事宜办起来效率极高,高的连提出建议的程明海都反应不出来,新式装甲部队就成立了。这也难怪,战车是现成的,随着战争进入第五、六个年头,老式的熊猫战车连训练场上都不再有,就连东北虎式重型战车也过了时,卖给俄国、日本、高丽、安南、虾夷地、菲律宾创外汇去了,现在的战车是最新的云豹中型战车和犀牛重型战车。
东北虎式战车在历史上有着自己的显赫地位,作为俄国后来大批量生产的钢铁猛犸始祖,东北虎式重型战车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却是当时国人所想象不到的。
至于装甲汽车,这并不存在太多难题,无非是给汽车装上钢板,既然程明海他们在罗得岛仓促中都能改造出一批,作为财力浑厚的陆军,自然更有理由制造出大批合适装甲汽车。再怎么说,装甲汽车生产难度总没有战车高。
让陆军觉得难办的是程明海提出的机械化、自行化炮兵,几吨重火炮可不是那么好和汽车结合起来的,这需要大吨位的牵引汽车,而现在最大的牵引汽车不过五吨,当然,将火炮装在战车底盘上是个解决方法,不过这需要国内陆军财政委员会给予拨款,各大公司研制后才能出来。在机械化炮兵出来之前,驮马化炮兵可以暂时应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