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六十九
在这个家庭里感受到的是一种非常低沉的气压。等到一切拾掇清,该烧的烧了,该沉的沉了,张教官的父亲才叫媳妇安排着客人睡觉。家里只有两条炕,变吉哥愿意张教官和媳妇去团圆一夜,那媳妇怎样也不肯,她把春儿拉到自己屋里去了。变吉哥、张教官,老人,三个人睡在西屋。
春儿和张教官的媳妇,早早吹灭了灯,可是不断的小声说话儿。这个媳妇给了春儿一个很好的印象。
“你认识字不?”春儿问她。
“小的时候,跟着哥哥念过一本头册。”媳妇说。
“烧,也得晚上,白天就不方便。”
“把它埋了不好吗?”张教官说。
“埋在这里也是祸害。”父亲凄惨的笑着,“还是烧了吧。你以为我就不爱惜这个?这也是我地亩里的出产,一大车一大车的粮食,供给着你买来的呀!”
锅里的水大开着,沸沸跳跃着,女人拉着风箱,书的火烧得她心痛。
她热爱自己的丈夫,结婚以来,他们还没有一个小孩。丈夫的书和画,她的花样和布头,曾经是他们共同生活的珍宝。丈夫常常把新买来的书,和她新做好的针工,一同放在她的陪送妆盒里。现在是一把火烧了,不留一片纸。
“在村里参加了工作没有?”春儿问。
“参加了妇救会,”媳妇说,“有时也帮着集合集合人儿,统计统计数目字儿,我不知道那叫不叫工作。”
“叫工作。”春儿说,“你为什么不出去?”
“出去是好,就是舍不得家呀!”媳妇说。
“你当家的在外边,舍不得谁呀?”春儿说。
越是烧到最后,她越难过。她站起来,擦擦眼泪,到自己屋里去了。
她为了文化的遭厄,很是伤心,这个女同志,后来参加了抗日工作,当了一名油印员。到那时她才看到,在战争里,文化也和别的事物一样,有一些是毁灭了。但是,抗日战争创造了更新鲜活泼、更有力量的文化。这就是那些用粗糙的纸张印成的书报。这些文化产生在钢板上、石块上;它和从来没读过书的人们结合,深入人心,和战争一同胜利了。
“把他那些制服也找出来,”张教官的父亲在外边紧紧拉着风箱说,“那也不能存着,李家就是吃了一条裤子的亏!凡是安袖的褂子,直缝的裤子,都包在一起,我系上块石头,趁着天黑,沉到村北大井里去!”
“嗯。听见了。”媳妇慢慢开着柜。
“还有他在外边照的那些像片??”父亲说着咳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