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兴王崛却对此想不明白,数十万人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这让这位还很善良的兴王感到非常痛心。
兴平元年(公元757年)六月十九日,兴王崛、骠骑大将军刘镇宇连署发出命令,要求所有参加过和没有参加安史叛军的奚、契丹、室韦、粟末、靺鞨各部首领,立即到蓟州集合。这就是著名的“召胡令”。
同大家预想的一样,没有一个部落首领响应这一命令。对于这些部落首领来说,大多数都在观望,少数的对此不屑一顾。
刘镇宇本来就没打算第一次就能召来他们,他只不过要的是一个借口而已。
很快,安固都、李嗣业、苏定元、郭广平每人率领一万人马,分四路对离的最近的奚族人进行了攻击。
到了草原上,西秦的铁骑仿佛回到了大海,他们骑着马,奔驰在奚人居住的草原上,用弓箭和马刀告诉他们,灾难到了。
这一年,也被唐皇改年号为兴平元年。
在为南霁云举行盛大的葬礼后,西秦军上下似乎憋着一股难言的劲,屯兵于蓟州。除去关中屯居的一万人外,六万西秦骑兵现在只是四万六千人了。这个损失对于西秦军是惊人的,虽然这减员的一万四千人中只有八千多人是战死的。
刘镇宇将长安附近屯居的一万骑兵调了回来,而将选出的六千病弱发往长安,携带西秦战死将士们的骨灰和获得赏赐,取道陇右、安西先回西秦了。
郭子仪、李光弼、张巡、仆固怀恩回长安任职去了,十几万兵马也都回到各自原籍。在刘镇宇的建议下,唐皇发出诏书,将各地临时设置的节度使、防御使全部废黜,只留朔方、广阳(原范阳)、河东、陇右、河西、安西、剑南、岭南八节度使,其余各地从新回到了平时的州、县的官制来了。并对深受兵祸的河北、河南、河东各地进行免三年赋调,让它慢慢恢复元气。
在安史之乱是大后方的江淮、江南等地,由于叛乱没有象刘镇宇知道的历史那样持续了多年,所以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在刘镇宇所知道的历史上,八年多的安史之乱把大唐拖的筋疲力尽。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战争消耗,大唐对江淮和江南横征暴敛,结果安史之乱还没完全平定,江南就爆发各地起义了,这使得大唐慢慢走上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灭亡的道路。而对在平叛中起来的各地节度诸镇,大唐也是无力节制和削除。
从老哈河到木轮河,无数的奚人倒在了西秦的马蹄下。由于极力跟随安禄山,奚族的青壮基本上都从了范阳叛军,而且大部分都回不来了。所以现在奚族营地里多是老弱妇孺,完全经不起西秦军暴风骤雨般的进攻。
死伤惨重的奚族十三部首领立即向蓟州低头,表示愿意去蓟州认罪。但是得到的答复是,蓟州会议的席位上已经没有奚族的位置了。
数十万奚人倒下了,他们在死前看到自己的牛羊被赶走,妇女被掠走,帐篷车具被烧毁,在整个滦河流域,这个奚族美丽的家园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坟墓。
最后,奚族人只剩下了在蓟州北集中的数万掠来的年轻女子,其余的或者死了,或者不敢自称奚人。
奚族灭亡的消息迅速传遍了草原,契丹、粟末、室韦、靺鞨各部的首领立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集蓟州城。
但是现在就不同了,郭子仪、李光弼、张巡对朝廷的忠诚是不用说的,朝廷的官军主力都在他们的手上,他们交出兵权,别的有想法的也就没话说了,而且还有一个西秦军在旁边。他们打完战拍拍屁股就要回极西的属国故里去了,他们可不怕把谁给得罪了,整个是唐皇整治政务的主力打手。
消除了镇藩割据的危险后,唐皇开始整顿政务,减轻百姓负担,努力把大唐往另外一条路上转去。
现在在刘镇宇的身边又多了三个唐将,他们就是唐皇根据刘镇宇的书信,从陇右、河东调来的李晟、浑瑊、马燧。这三个名将应该在安史之乱中大展手脚,脱颖而出。但是由于刘镇宇的介入,安史之乱被迅速平定,这三个大唐中期的名将还没怎么露一手,也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
刘镇宇不愿埋没这三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这三人在历史上是抗击吐蕃的名将。在刘镇宇知道的历史里,大唐在八年安史之乱后,国力被耗得极度空虚,可是这三人依然把吐蕃打的闻风丧胆。现在大唐依然强大,这三人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刘镇宇希望这三人能被兴王崛认识提拔。
在给唐皇的信里,刘镇宇写道:“臣愿给陛下解忧北境,而西南吐蕃,不在陛下与臣,而在兴王与众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