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承诺是一定要遵守的,国家信誉很重要,我说到做到,言而有信。只是过程么……有点小小的不同,区区小事而已,想必芮恩施也不会在意。
英、法、德等国的意见,其实并不重要。这几个国家正在欧洲打生打死。就算我把这几个国家的领事抓过来,打上一顿板子,这几国也最多表示一下抗议,绝对无法出兵干涉。所以,这几国的态度,目前并不重要,我只要表示适当的尊敬,也就够了。当然,我绝对不会真去打这些人的板子,虽然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却还是要比法国差一点儿,更不要说英国了。不过,自从国防军1914大阅兵以来,各国使节的态度,也好转不少。起码不会在我面前,再做指手画脚的样子。英、法两国的使节,都默认了军政府行将统治中国的事实。都通过顾维钧提出要求,要求我承认此前的种种条约。我自然不会答应,便叫顾维钧敷衍一下,反正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德国驻华代办马尔参,自从北京对德国宣战后,就转职成了难民,生活在原青岛德租界。
1914年以后,滞留在中国的德国人,被集中到原青岛德租界内的几个挨着的社区里。社区内居民生活,起初仍保持了原状。生活在这里的德国人,趾高气扬地说着德语,假装看不到中国警察的出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失业的德国人,慢慢花光了手里的积蓄,靠典当度日。迫于生计,许多德国人不得不努力挖掘自身的潜力,陆续开办了许多学习班,来讲授自己的知识,或者到中国人的工厂担任工程师。实在不行的,只好去中国工厂作技工了。军政府也从中聘请了一些教官,到海军/陆军军校任教。偶尔,也有德国人,被大学聘请任教,军政府也一律绿灯。当然,这中间难免有磕磕碰碰,但军政府还是基本公平的处理了一切——如果有不公平,也是偏向中国人。自然,这是不受鼓励的,政府工作人员要十分小心分寸。但多少有些政府工作人员,乐此不疲。
要不然,我给他发个勋章吧!”
这时候,我说什么都不适合。过后,倒是应该去封电报。当然,我也正是这么做的。当天晚上,我给四路大军的指挥官发了封密电,提醒一下,“……如此消耗,以目前之运力,勉能维持。若战事起于东北等边疆,补给必不能及,奈何?北军战力平平,此正练兵良机,不可错过。……”
虽然,有着小小的不足,河南战役还是顺利结束了。预定目标,全部实现,极大的改变了国防军的战略形势。同时,也深刻的影响了中国的局势。
对此最敏感的,应该算是报刊媒体了。尤其是北方报界的转变,最为明显。以袁世凯生前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报》为例。国防军出兵时,《亚细亚报》在头版加以报道,宣称“政府军必将迅速消灭叛军”;国防军攻克开州等城市,《亚细亚报》在二版加以报道,宣称“政府军与国防军连连大战,民众流离失所”;国防军攻克保定,包围北京,《亚细亚报》在三版加以报道,宣称“国防军大获全胜,政府军形势不妙”;北京城被攻克的当天,《亚细亚报》在头版头条加以报道,套红的标题就是“董都督龙颜大怒兴义兵,国防军百战百胜灭国贼”。
汗!墙头草的心理,大多如此。茶余饭后,平添一笑料而已,却是不必放在心上。
真正值得注意的,还是国内各势力的变化,及各国对这一事件的态度。
总的来说,各方面的态度,都是向好的一面转变。毕竟,国防军大胜北军,双方的形势一目了然。
芮恩施的态度,可以用欢欣鼓舞来形容。眼看着统治中国的,将换成一个亲美政权,其领导人信奉民主,尊重法制,极为符合美国标准。最最重要的是,这个领导人还承诺:废约之后,为美国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这何异于把中国变成美国的专署殖民地。当然,芮恩施也知道我是个精明务实的人,美国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在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都将超过英国。如果不能拆散日英同盟,起码也可以结成美中同盟,抑制日本在太平洋的扩张。这样的成绩,不管是对美国,还是对芮恩施本人,都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芮恩施态度鲜明,全力支持我,需要的时候,美国将会率先承认中国政府,可以考虑我之前提出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且主动要求为我提供贷款。
我对此表示了感激,声明如果需要贷款,一定优先考虑美国。然后,我主动提起了承诺,再次重申了承诺——“为美国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同时,我也提出了个小小的要求,希望芮恩施能够帮助争取美国的订单——特别是造船订单。芮恩施考虑一下,答应了,但要求我提供部分资料以证明制造能力。这个,我也没有,我告诉芮恩施,厂家会去人拜访你,有什么要求,你与他们商量。然后,我笑着说:“你还可以和他们谈谈佣金”。芮恩施毫不在意的说,“当然。”我虽然理解这种行为,却总觉得有些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