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
“……
色楞格河发源于蒙古境内,源河名叫伊德尔河,河流先向北流,然后转向东北流,先后接纳楚鲁特河、木伦河、哈努伊河、额吉河、鄂尔浑河等支流后,进入俄罗斯境内,河流继续向东北流,沿途接纳吉达河、奇科伊河、希洛克河和乌达河等支流后,在乌兰乌德转向西北流,最后注入贝加尔湖。
色楞格河的流量很大,经过几个月的测量,平均流量为每秒1963立方米。根据蒙古牧民反映的情况,今年河水多一点儿,估计平常年景的平均流量在1800~1850之间。
这是个很了不得的数字。黄河的平均流量也就在每秒一千七八百立方米,色楞格河流量还在黄河之上。但是,色楞格河每年10-11月开始结冰,次年4-5月解冻。这么一平均,色楞格河平均流量应该在黄河的五成五至于六成之间
此外,楞格河水流湍急,河床落差大,有很大的发电潜力。
当然,那只是一场炒作而已。北海与中国东北之间,隔着蒙古高原,崇山峻岭,需要把水用泵站提升数百米,运输几千公里,这个成本可就高了。况且“贝加尔湖”是俄罗斯领土,如果饮水控制在俄罗斯的手里,势必无法保证国家安全。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也是没有可行性的。
“贝加尔湖调水工程”虽不可行,我却想到了一个与之相关的、可行的办法。那就是蒙古的“北水南调”工程。
蒙古“北水南调”计划的具体设想是,先在蒙古境内的北部边城苏赫巴托尔以西5公里处筑一道150米高的拦水大坝,力争将色楞格河、图勒河、鄂尔浑河等7股向北流出境的水流堵截在蒙古境内,使之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并利用高位落差使水倒流形成“北水南调”新定势,然后通过管道将谁引至蒙古境内,甚至于整个北方地区。
此外,还有些水电站、运河之类的辅助设施。
这就一号工程的由来,1号工程就是蒙古北水南调工程。关于此工程,我只提出了一个想法,具体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规划,还是由专家学者视勘测情况而定的。
……
这还只是计算色楞格河,加上图勒河、鄂尔浑河等其它六条河流,蒙古水库每年可以提供的水量应当在黄河的七成左右,也就是每年370~410亿立方米的水。这些水可以养活五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人口。
……
理论上,修建这一工程,没有任何问题。
只是修建一百五十米高大坝的施工难度大了点儿,国内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在世界上也是很罕见。不过,这倒也不是特别重要,水坝的问题不大。实在不行的话,可以在南部的山口爆破出一个豁口来,大坝的高度也就可以相应地降低一点儿。当然,储水量、发电量等指标也会下降,但对灌溉基本没有影响。
于是,1918年11月,国防军刚刚收复蒙古,水利专家组成的勘测队伍就在国防军战士的保护下,秘密出发了。这些人可都是最宝贵的人才,中国的水利专家本就有限,这支勘测队集中了其中的大半精华,我可损失不起。
还别说,这一勘测,还真有可行性。
蒙古面积二百七十多万平方公里,战略和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其牧场相当于全国的85%,铜矿资源占全国的50%,石油、煤炭、盐湖矿产、磷矿、稀土、钼,钨,水晶,铅,锌等资源皆占全国的重要地位。北部与俄罗斯接壤,皆崇山峻岭之地,战略上易守难攻;西部与新疆交界,横亘着著名的阿尔泰山,东、南部与内蒙古接壤,一马平川。整个蒙古高原北高南低,蒙古水坝建成以后,将形成一个高山湖,湖水顺南坡倒流回来,顺着地势自然流动,运营成本很低。
留学美国的水利专家李仪有些儿激动,随着汇报情况的深入,他额头渗出了汗珠,白晰的脸庞涨的通红,两眼也灿灿生辉。摘下眼镜,李仪擦了把汗,喝了口水,稳定下情绪,重新戴上眼镜,继续汇报起来。
李仪的家乡在淮河中游,从小见多了水灾的祸害,就立志学习水利,以改变这一切。但国家衰弱至此,李仪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不知坚持学习水利是否应该。现在,他终于可以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