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河套
在朱允炆忙着和朝臣研究屯田使和按土地征税时,徐辉祖一行人到达了陕西的重镇榆林。从离开西安之后,宋瑄的五千骑兵就由五个千户率领,开始了远程侦查和拉练。徐辉祖带着三个卫的步兵,经过凤翔、平凉、庆阳、延安府后,到达榆林府。耿炳文自从和儿子耿璇聊过之后,就经常去护卫军转,渐渐的就形成习惯了。所以等徐辉祖北上时,耿炳文也一同来了。
耿炳文、徐辉祖各拿着一个单筒望远镜向北眺望,这些都是玻璃的衍生产品,只是现在产量不多,只能配备到千户一级,还有夜不收的小旗级别。耿炳文这个是从徐辉祖手里抢来的,因为其资格老,徐辉祖也没办法,只好苦笑着从下面调配了一个。
徐辉祖看了一会儿道:“耿老将军,你对这一带熟悉吗?”
“魏国公,这个望远镜真不错,站在这里,可以看到20里之外的情况,这样能给守卫增加一个时辰的预警时间,希望魏国公能建议太孙殿下给西北配备更多的望远镜,这个望远镜对于西北太有用了。”
“这个没问题,殿下对西北边陲的地方很关注,你要老将军提出来,殿下一定会优先配给。”
“那太好了。老夫代替西北将士多谢殿下。”
“老将军,在这里一眼望过去,似乎没有人烟啊。”
“是啊,这个地方是隋朝的长城,从这里到阴山一线,一直是游牧民族猖獗的地方,本朝自驱除元兵之后,称这一带为沃儿都司,但实际上对于这一带基本就放弃了,所以没有什么百姓。”
“老将军,我来之前,皇太孙对这里做了指示,他认为本朝放弃河套是错误的,一旦蒙古人再次进入河套,那么陕西都司面临的压力就太大了,附近的山西和宁夏都会因为胡人入侵而疲惫不堪,殿下的建议是我朝和汉唐一样,将防线推到阴山一线,重建朔方、五原和云中三郡。云中郡目前有东胜卫,但朔方、五原基本是没有人烟。”
耿炳文苦笑了一声:“魏国公,殿下的决策很英明,但是自元末大乱以来,我朝人口稀少,西北一带少有人烟,条件非常差,而且目前并没有胡人入侵的威胁,推到阴山一线似乎并没有必要。”
“是啊,我也明白,不过老将军不用担心,殿下不会立刻做这些事情的,这次我们来只是来勘测一下地形,宋瑄的五千骑兵现在已经在河套里进行侦查,他们最远会到黄河边,然后向东折向君子渡,和我们在东胜卫汇合。我们会一直往北走,到东胜卫,殿下想让我们去考察一下,为什么会发生百户侵吞士兵赏赐的事情?”
耿炳文叹气道:“魏国公,老夫今天就实话实说吧,在没有长城依托,孤悬草原的地方屯田,困难是常人很难想象的,东胜卫老夫曾经去过,东胜卫距离大同卫超过300里,粮食无法自给,原先要设立五卫,最终裁撤了三卫,只剩下了两卫。粮食目前的粮食都是从大同运输过去,而大同的粮食也不是很充足,所以东胜卫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那么如果我大明重新建立三受降城,然后在套内屯田,这样就可以给东胜更好的依托,是不是这样就会好一些呢?”
耿炳文想了一下,道:“殿下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大明在开国时期不能建立稳固的防线,那么以后必然有隐患,其实老夫也觉得,目前河套的防御存在问题,我们现在没有手段阻止胡虏度过黄河,只能保证胡虏在河套站不住脚跟,但这种防御老夫认为是不够的,目前陕西其实就如同一个壮汉站在旷野中,迎接四方的风雨,而无所畏惧。”
“是啊,老将军这一代人恢复了汉家河山,我们这一代人要守住它,殿下有雄心壮志,我觉得作为武人很幸运。对了,老将军,你知道殿下的志向是什么吗?”
“呵呵,老夫很少回京,到现在还没有觐见过殿下,还希望魏国公能够代为传达一下。”
徐辉祖看着北方道:“殿下在武学开幕式上说过:‘东海有倭寇,北山有蒙古,西北有帖木儿,南方有苔藓之疾。’后来我有幸听殿下说,他希望大明的子民在大海上自由的航行,没有倭寇之患;希望大明的子民可以走出长城,而不怕有杀戮;希望西北的疆域超过汉唐,达到河中地区;希望南方的小国不再觊觎中原,比如说安南,蒙古三次征伐都没有征服。这样的国家一旦中国衰弱,必然会为祸边疆。”
耿炳文真的被震撼到了,道:“殿下,难道要做秦皇汉武?今上没做到的事情,殿下想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做到,不过殿下已经在逐渐准备了,比如护卫军的那些装备,还有老将军手里的望远镜,都是殿下的努力。殿下还让人研究土地增产的办法,目的是增加屯田的产出,所以我并不担心殿下会穷兵黩武,殿下更喜欢谋定而后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