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战略(一)
“但是蒙古人的加入却让情况变得复杂,经过臣等的分析,目前来说,毕其功于一役已经不可能。”
“为何?”
朱允炆暗自盘算了一下,觉得还可以,就环视了一下道:“卓卿的建议可行,但是朕只怕分兵合击容易被叛军各个歼灭,反而不好。”
“所以臣才要盛庸将军攻击通州,坚持五到十天,给众军集结的时间。”
“可是,”王度笑了笑道:“如果燕庶人用蒙古军牵制盛庸将军,自率六万骑兵攻击我集结路上的军队,怎么办?”
“这个不难,令平安将军移驻雄县,其他军队都往雄县集结,然后一起北上。”
朱允炆想了想,觉得找不出什么破绽,但没有表态,而是道:“其他人呢?有别的意见吗?”
刘璟、王度对视一眼,然后刘璟站了起来,施礼道:“皇上,战报传来时,臣与王大人以及参谋司的参谋们做过一些推演,臣以为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朝廷已经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嗯?什么意思?”朱允炆问道。
“请恕微臣直言,”年近五十的刘璟从容道:“一举剿灭叛军的最好时机,是烈国公在世的时候,他是本朝仅存的可以统领大军的将领,如果他率军直捣北平,应该有很大的把握消灭叛军。”
“烈国公不幸战殁之后,朝廷就没有这种机会了,因此皇上制订了步步为营的战略,交给平安、盛庸两位将军实施,平安将军顺利攻克保定,消灭了叛军的大量兵力,盛庸将军也对叛军的行动造成了很大的牵制,叛军不得不增加了北平、通州的驻军,甚至还让蒙古人进入了长城,意图对盛庸将军进行突然袭击。”
“遵化的蒙古人虽然人数未知,但根据各方面分析,其兵力应该是三至五万,因为人数太少起不了太大作用,人数太多,燕庶人也会不安,他不能不担心蒙古军偷袭北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