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北上
听着王艮的话,朱允炆心中暗惊,这个王艮长相确实差了一些,所以没有点其为状元,现在看来,自己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王艮的描述与明朝末年,满清入关的情形非常类似,只是,朱允炆转念一想,如今大明鼎盛,王艮怎么会想到胡虏入关呢?难不成也是一个穿越者?
想到这里,朱允炆仔细的观察了一下王艮,却什么都看不出来,也许是修纂《太祖实录》联想到的吧。朱允炆思考了一下,问道:“刚才王艮所说,大家有何意见?”
众人想了想,纷纷点头称是,唯有一个年轻的贡生没有点头,脸色有些犹豫。见此情形,朱允炆笑了笑,指了指他道:“这位学子,你有不同意见?”
“陛下,”贡生拱手施礼道:“学生乃监生陆长生,有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说来听听。”
朱允炆笑了笑,道:“大家都起来吧。”
“谢皇上!”
“朕听说你们在外面请愿,所为何事?”
“皇上,”一个身材短粗、皮肤黝黑、眼睛细小的胖子站了出来,躬身道:“臣翰林修纂王艮,听说皇上要迁都北平,切切以为不可。由于事态紧急,加之小臣官职低微,无法面见皇上,所以才不得不在午门外请愿。”
“王艮?”朱允炆笑道:“朕记得你,你是前年的进士,也算朕的门生了,说说你的道理吧。”
“北平曾经是辽之南京、金之中都、蒙元之大都,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掌控了辽东和草原,但一旦无力掌控,就会有肘腋之患,如辽亡于兴起于辽东的金,金亡于兴起于草原的蒙元,所以北平建都存在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辽东和草原的威胁。只有掌控了辽东和草原,北平才会是比较理想的建都之处。”
“陛下英明神武,学生相信陛下一定可以掌控草原和辽东,但是陛下的子孙呢?后世的皇帝能否做到呢?一旦做不到,就会出现辽、金面临的问题。”
“所以,为后世子孙计,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学生希望陛下谨慎考虑迁都之事。”
“皇上容秉,大明定都金陵,虽然有偏安之虞,但确是万全之策,不易迁都北平。”
“从防守上,北平不易为都,其地过于接近胡虏,它虽然有燕山、长城阻隔,却地势狭窄,无法回旋,一旦胡人越过长城南下,京师被围,皇上必然号召天下勤王,如果胡虏势强,则我援军易被各个击破,最终京师还是不守;如果胡虏势弱,则我勤王军劳师远征,粮草无着,到达京师后,胡虏远去,不仅劳民伤财,还会破坏京师附近民力,如此往复,则民力尽矣。”
“而金陵则不同,先帝为防止胡虏入侵搭建了三条防线,第一条为长城沿线,第二条为黄河沿线,第三条为长江、淮河沿线,这样即使胡虏南下,也会受到多条防线的阻隔,朝廷就有了足够的准备时间,从这一点来说,金陵要优于北平。”
“从粮草上来看,北平附近无力供养大军,必然需要漕运、海运支撑,如此耗损民力,臣窃以为不值;而金陵不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养军甚易。从这一点来看,金陵也优于北平。”
“所以,臣以为,不适合迁都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