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〇七章 郁新的嘱托(二)
“经历过楚王的事情后,陛下不会轻易离京,暂时也不会有迁都的念头,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陛下必然会推进军事改革和税赋改革,按照老夫对陛下的了解,改革的规模会超乎老夫的想象,而老夫时日无多,而环顾朝野,只有侯大人深得陛下信重,可以托付后事,所以老夫才夤夜来访,希望侯大人能够担起责任,为陛下查缺补漏,让大明永远繁荣昌盛!侯大人,老夫代满朝文武、代大明百姓恳请侯大人了!”
说话间,郁新站起身来,朝侯泰深施一礼。
“不敢当,不敢当,郁大人,您起来!”侯泰被郁新搞的手忙脚乱,连忙站起身来,搀扶起郁新。
“那侯大人是答应了?”
“呵呵,”侯泰苦笑:“郁大人,下官只担心能力不够,当不起大人的托付,而且下官只不过是吏部侍郎,顶不了什么事情的!”
“这个,”侯泰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他抬起头,却发现郁新正在扫视着自己的书架,一副随口发问的样子,不由得咬了咬牙,低声道:“陛下虽然年轻,但处事却非常谨慎,虑事周密,讲究谋定后定,可以说深不可测。”
“是啊,”郁新收回目光,看了看侯泰,点了点头,道:“侯大人所见与老夫类似。”
“说句大不敬的话,先帝的想法、做法,老夫是可以揣摩的,即使燕王、周王、楚王这些人,他们的想法、做法也没什么太特别的,只有今上,老夫一直琢磨不透。”
“老夫以前一直很疑惑,当初燕王变乱的时候,陛下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当时北平被四面包围,如果陛下派遣重兵突然北上,燕王猝不及防,只能束手就擒,就不会有后来的祸患了。”
“但现在看来,陛下做的是对的,起码在史书上,陛下是无可指责的,燕王确实是反了,所以受到了绝嗣的惩罚,任何人都没有异议,这一点也包括现在的楚王。”
“这个大人不用担心,”郁新定了定神,坐在椅子上,朗声笑道:“既然侯大人答应了,那么就让老夫说一下朝局的变化,可否?”
“下官聆听教诲!”侯泰坐直身子,正色道。
“洪武十三年,先帝诛杀胡惟庸,罢中书省,直接处理政事,统辖六部,并下诏不许再设丞相,否则以谋反论处,这是秦汉以降,华夏政治的大变革。”
“如今看来,先帝寄予厚望的几个儿子或者老死,或者谋反伏诛。如今北京、开封、武昌,甚至太原和西安,这些军事要地,历史上的皇都所在,都在陛下的掌控之中,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
“先帝曾言:‘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据此,先帝拟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居首,但陛下却置若罔闻,第一个就拿朝鲜开刀,先是索要了平壤以北的土地,然后逼反了朝鲜,历城候盛庸率大军攻克汉城,将李芳远赶到了东北部的山区,据说不久就可以将其剿灭。”
“打仗的事情,老夫不懂,但从军报看起来,火器的作用不可小视,也许陛下是对的,对付蛮夷,火器是最有效的。”
“从表面看起来,建文朝很不错,税赋超过了洪武年,百姓安乐,市面上也比较繁华,各种各种的新东西层出不穷,但是老夫仍然很忧心,这些事情已经有些超出了老夫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