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祖训
“是啊,我们的俸禄并不高啊!谁说我们俸禄高了?一年一万两,能干什么?”
“是啊,是啊!”
“小点声,谁是真的靠俸禄吃饭的?以为别人不知道似的!”
“是啊,小声点!”
......
“而这一次,臣万没有谋逆之心,只不过为清除逆党而已,高皇帝的祖训曾言:‘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臣所作所为,都是先帝的教诲。”
“先帝一生戎马、百战艰难而取天下,为天下长治久安,故分封我等为藩王,驻防在国内山河险要之所,为皇室屏藩,同时鉴于历朝主干独大,分支衰微的弊病,制定祖制,以我等为亲王,我等嫡长子世代为亲王,次子为郡王,次孙依次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如此不出百年,我皇族子孙遍布全国,我等子孙为皇室股肱,助皇室安抚全国,我们都是皇族血脉,对政事、军务自然更加上心,岂不比那些科举选出的官员要好得多?”
“但是朝中出了奸臣,认为藩王俸禄过重,臣以为纯属笑谈,藩王年俸禄不过一万石,也就是一万两白银,这样的收入和那些官员甚至富商,差的太远了。臣听闻京城的白家、卢家、蔡家,还有苏松的陆家等等,都是日进斗金,家中奢华无比,珍玩美玉数不胜数!陛下,难道先帝戎马一生,立下驱除蒙元、救民于水火的大功,其子孙还不如一介商贾不成?”
“陛下,四哥谋反,确实罪有应得,但是陛下就一点错都没有吗?”
“洪武二十八年,先帝钦定不征之国有十五,且谆谆告诫:‘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不征之国?先帝虽然说过,但是像李芳远这样的,肯定要教训一番才行,不过闹成现在这样子,确实有些不好!”
“不过也不能不打,就看陛下如何收场了!”
“然陛下登基之后,无故兴兵征伐朝鲜,如今朝鲜尚驻扎数十万大军,每日耗费军粮无数,而至今李芳远尚在逃窜。另外,臣听说陛下还想征服倭国、安南,那需要多少军队?需要多少民脂民膏?陛下,您想过吗?”
“先帝仁慈宽厚,优待勋贵重臣,对于退休荣养官员,都有减免赋税的优待,而且此待遇还延及子孙,这让他们解除了身后之忧,甘愿为大明赴汤蹈火,鞠躬尽瘁,他们都是陛下统治天下的中坚力量;另外先帝为了培养大明的后备人才,对于有功名的士人也有税收减免,这样既解除了贫困士子的后顾之忧,也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这些政策都是国家优待人才之举,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但朝中却有奸人主张取消这种政策,实行‘士绅一体纳粮’!陛下,此举必然导致士绅离心,长此以往,臣担心大明根基不稳,国祚不永啊,请陛下明察!”
“广西、云南、贵州的土司,距今已有千年以上,最远可以上溯到前汉武帝时期,他们相互之间采用联姻、质子等手段,时而蚕食,时而联合,如今已是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先帝之英明神武,尚不能‘改土归流’,只能徐徐图之。臣以为,土司制度虽然存在问题,但也不失为长治久安之策,陛下为何非要捅这个马蜂窝?一旦西南兵连祸结,危及湖广、四川,那么天下必然震动,一旦大明国祚动摇,陛下就是千古罪人!”
说到这里,楚王朱桢俯身跪倒,泣不成声:“陛下,臣并没有谋逆之心,针对的只是朝中的奸臣,试想曹国公李景隆、户部侍郎夏原吉、刑部尚书蹇义等人,都是忠贞为国之人,怎么可能谋逆?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臣等一片丹心,绝无谋害陛下的意思啊,还望陛下明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