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交代
“至于蒙古使者的事情,其实无关紧要,即使他不来,我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个使者离开后,顺江而下,臣密令洛海潮将其密捕,沉在江中。”
“但没想到陛下却早已洞若观火,派王度回京,调近卫军入城,查封调查司,密捕封行健,抓捕洛海潮,击败李景隆的家丁和倭人,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圈禁了微臣,如此则大势已去。”
“......”
“至于蹇义,臣确实和他通过几次信,他这个人,怎么说呢?很谨慎,但是也没有把话说死,所以臣以为,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肯定愿意投靠微臣,不会做死忠之臣!”
“......”
“什么?就因为这?”
“李景隆他是有病吧!”
众人闻听后,不由得低声交流,但很快被刘振喝止。
“是啊,”朱桢似乎听到了背后的杂音,他笑着道:“臣当时也觉得这个李景隆有病,按照他的说法,他本来不想通燕的,只不过陛下不重用他,而且那样的评语让他觉得是奇耻大辱。在先帝时,他的地位远在徐辉祖之上,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统帅大军,攻克北平,活捉朱棣。所以他对毅国公平安极其不齿,他觉得和这样的莽夫平起平坐是自己的耻辱。”
“不过臣也是从他的口中,知道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徐仪华告诉他的。而且李景隆还提到徐增寿对朱棣很是崇拜,是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只不过当臣问到他有什么通燕举动时,才发现似乎陛下未卜先知,在朱棣造反之前,就将其调往台湾,远离中枢,所以他没什么机会通燕,即使有,也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陛下,这就是全部经过,大错已经铸成,臣后悔莫及,但求速死!”
“那次我和李景隆聊了许久,从那天起,臣下了决心谋反,李景隆给了臣两百万两的银票,是他在西北私贩茶马所得,臣当时非常感动,因为我要谋反,需要大量的钱财,所以我承诺成功后封其为异姓王,永镇广西。”
“之后我们书信不断,李景隆不久就发现了允熥也有不轨的心思,就挑拨他,承诺会扶他上位,允熥这个人,”说话间,朱桢瞥了瞥不远处的台王朱允熥,犹豫了一下,道:“允熥是个志大才疏之人,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兴宗正妃常氏之子,认为自己血统高贵,应该继承大统。而陛下登基之后,封他为吴王,吴王这个名号本不应轻易授人,因为先帝登基前,就是自称吴王的。吴王这个封号,让允熥略微平衡了些。只是没想到不到一年,陛下就将其改封到台湾,这让他非常不满,所以和李景隆一拍即合,也有不轨之心。”
“没过多久,封行健就投靠了微臣,他对陛下分拆锦衣卫非常不满,他本以为迟早有一天陛下会恢复锦衣卫的侦缉、抓捕、审讯等特权,但后来发现陛下意不在此,就心生怨念。机缘巧合之下,封行健发现了李景隆和微臣的秘密,本来我们以为大祸临头,却没想到他主动投靠,这不由得让微臣以为都是上天眷顾,所以更坚定了谋反之心。”
“因为允熥很急切,所以臣和李景隆商议,让他顶在前面,吸引陛下的注意,同时拉拢长江水师指挥使洛海潮,意图在陛下过江时,谋害陛下。洛海潮本在洞庭湖水师任职,拉拢他并不困难;而李景隆在福建、浙江一带练兵防倭时,还与倭人接上了头,因为朝廷要征倭,所以倭人打算拼一次,这与李景隆一拍即合。当臣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已经将倭人运到了长江北岸,准备袭杀陛下,微臣也只能听之任之了。”
“而夏原吉也因为‘士绅一体纳粮’不满,所以暗中调配粮食,接应江北的李景隆。因为当时朝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频繁入宫的允熥身上,所以竟然无人察觉,这不由得让臣欣喜万分,这也是臣轻易而举入京的一个原因,当时臣以为已经万无一失,胜券在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