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明兵役法
“这样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
侯泰想了想,拱手道:“陛下圣明!”就退了下去,原因很简单,只要没有挤占读书人的份额就好,至于这些危险的事情,武人愿意干,岂不是更好?
“其他人呢?”
......
朱允炆采用的是后世的制度,所以可以指摘的地方并不多,经过简单的讨论后,就确定了主体思路,之后争论的就是一些细节了,但这些细节往往非常重要,比如服役年限、补偿标准、入职考核、奖惩制度等等,还包括新兵选拔、新兵培训等等,最后因为补偿标准的问题,还叫来户部尚书郁新、内务府总管大臣郭任一起讨论,最后因为警察隶属于刑部,又叫来刑部侍郎周新、胡子昭进行讨论......
听了朱允炆的描述,大家忽然发现,陛下原来早有准备,对这些事情都想过对策,一时间,他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只有兵部尚书齐泰站起来,拱手道:“陛下,按照您的办法,补充兵员并不难,但是这些兵员复员之后,该如何安置呢?这些士兵身体强壮,擅长各种杀人技巧,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很容易啸聚山林,成为一方祸患啊!”
“齐卿家虑事周全啊,”朱允炆笑着让其坐下:“对于这个问题,朕也思考过,这个分两方面考虑,对于普通士兵,他们本是卫所的军士,朕会豁免其军户身份,改为民户,按照其战功,为其分配土地,至于具体地点,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在当地,也可以在异地。比如如今的山东,就可以安置一部分战功卓著的士兵。”
“至于军官,”说到这里,朱允炆的神色突然变得严厉:“朕要改变高皇帝所定的皇权不下县的局面,这些军官将按照不同级别担任当地的村长、乡长,甚至在县衙、府衙任职,当然如果他们不愿意的话,也可以给与补偿款,让其自谋生路。”
“这个,”这次轮到吏部尚书侯泰不干了,他立刻站了起来,高声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举万万不可!”
这些事情要搞清楚并非一日之功,所以朱允炆将相关人员变成一个小组,取名为《大明兵役法》起草小组,组长为武定侯郭英,考虑到武定侯年老体衰,特指定长兴侯耿璇、魏国公徐辉祖、颖国公傅忠担任其副手,协助其梳理文案,形成定稿。
后来根据讨论结果,确定了大明军人入役、服役和退役的制度,最后经朱允炆批准后,于建文七年年底公布天下,这样标志着大明的军事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当然这是这是后话了。
针对这次讨论,朱允炆命令监察尚书宋晟、陆军大学常务副校长傅忠制定相关条例,提高军人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方便其顺利退役,具体措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提高陆军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水平,进而提高军人的文化素质;另一部分则是入役之后的日常学习提升,这部分是监察使的工作,同时创造条件,让优秀军人进入军校学习。
这些举措,是朱允炆推进军事改革的部分举措,按照规划,卫所制度会逐渐取消,但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另外让退役军人进入乡村,也是朱允炆政治改革构想中的一部分......
“哦?是皇权不下县,还是授予军人官职?”
“两者皆是,首先,皇权不下县,并非始于本朝,高皇帝只不过是将其强化而已,让百姓可以扭送下乡官员到京,由陛下处置,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开国以来,这种事情不过寥寥数起,根本遏制不住官员偷偷下乡的问题,如今公然令官员下乡,微臣以为不可;其次,微臣反对将军官分配官府任职,将军任职地方的现象,只有国朝初期存在过一段时间,自洪武十五年高皇帝重开科举之后,官员出身无外乎进士、监生,还有少部分举人,而将军大多粗鄙无文,如何能够统领地方?加之其性格暴虐,一旦激起民乱,朝廷还得出兵平叛,耗费大批钱粮,岂不是得不偿失?”
侯泰的话掷地有声,毫不留情,但是让朱允炆奇怪的是郭英等人并没有反驳,其实他忘记了一个问题,在座的诸位将军都是洪武屠刀下的幸存者,都是谨小慎微、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典型,这让朱允炆有些恼火,难道这种事情还要朕去为你们争取吗?
不过事已至此,朱允炆也只能负责到底:“侯尚书,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子。皇权不下县,虽有优点,但也有弊端,县官们坐在县城里安享太平,官员们对乡下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直到乱民围攻县城才如梦方醒,这难道是好事情吗?所以朕要改变这种情况,如果百姓能够下情上达,官员及时处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当然,朕对复员军人的任用,并不是让他们主政一方,朕打算在各地设置一个专门的捕盗部门,叫警察部门,地方上隶属于按察使,中央隶属刑部,这个部门相对危险性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复员军人做这个比较合适!除此之外,比如税务、海关、各地的征税关口,都可以任用复员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