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妇人心
凡此种种,造成了盛庸的三万大军磨蹭了十五天才抵达京都,间接造成了足利义满的逃脱。
当然,对于足利义满逃脱,朱允炆并不是很在意,这更方便执行之后的对倭战略,但在这之前,朱允炆需要解决军心、士气以及将领等等问题才行。
因此,在接到盛庸军报的第二天,朱允炆下旨,盛庸、杨荣立刻回京述职,瞿能暂代征倭军总指挥之职,战线暂时稳定在琵琶湖以西地区,以待来年。
......
漠北。
朱允炆很失望。
建文九年的两次战争,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说通辽之战只是偶然的话,征倭之战则体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军的征战能力已经达到了一种极限。
也许在后世看来,倭国并不远,坐飞机一小时就到了,打电话、发微信完全是秒回,但在这个时代,倭国在大明朝野心中,只不过是海岛上的一群蛮夷,其所谓的天皇不过是沐猴而冠而已。
但是,也不可否认,这种藐视,也体现了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无奈。
进入九月之后,太阳逐渐敛去了昔日的锋芒,懒洋洋的挂在天上,只肯将少量的光热洒向这一片无垠、广阔和充满苦难的草原。
在落日的余晖下,在凛冽的寒风中,迁徙的大军正在扎营,大营中一片忙碌,而负责统筹的塔拉正忙得不可开交,口中骂声不断,但事情却处理的井井有条,这也是众人信服他的原因所在。
“唉!总算差不多了!”
塔拉伸了伸懒腰,抬起右手正要挠挠后背,斜眼间却发现一个人站在靠近门口的位置,不由得打了一个激灵,施礼道:“公主殿下,您什么时候来的?怎么也不吩咐一声?”
跨海远征倭国,对大明来说,是一种创举,某种程度上可与汉武帝出击匈奴类似,朝野上下都是疑虑重重。
征倭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却无法掩盖现实中的窘境。
首先,用海船运送给养,比陆路运输要容易的多,但是一旦出事,就是葬身鱼腹的下场,这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很难接受的,但按照如今的航海条件和技术水平,偶尔沉两艘船,是很难避免的。
其次,对于远征军来说,倭国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倭人的服饰、语言、饮食、村落布局等等,完全都是陌生的,更不用说倭国那遍布全国的佛寺和神社了,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远征军官兵们有一种进入鬼蜮的感觉,一切都不习惯,一点都不喜欢,一点......
因此远征军的士气开始逐渐下降,在远征倭国本岛时更是达到一个低谷,所有人都有一个问题,我们还要打多远?我们还要打多久?同时大家还担心起另外一个问题来,那就是打下这些地方之后,是不是要让我们在这里屯田啊?是不是我们永远都不能返回故乡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