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教子
“儿臣谨记!”
“再接着刚才的话,”朱允炆轻轻敲了敲桌子,提醒朱文奎注意:“武将没落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武将没有良好的培训、考评、晋升制度,第二是承平日久,军纪涣散,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且皆不识干戈。”
“武将的培训,朕通过武学来解决,承平日久的问题,很难解决,朕通过复员制度能够延缓这个过程,只不过太花钱了,而且士兵复员回乡,很容易争强斗狠,产生许多治安问题,这一点,许多文官都很诟病,但你要记住,士兵复员制度必须坚持,这是大明朝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
“至于武将的考评、晋升,是很微妙的,因为这都依赖于军功,不能打仗的军队是没有价值的,而获取军功,是要付出鲜血、付出生命的,所以必须重赏方可;另外任何军功,都可以说是偶然,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种偶然实际上是士兵的生命、主将的韬略、决断以及后勤保障等等因素集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的,并不是坐等天上掉馅饼的。”
“所以武将晋升,必然会引起争议,但你要记住一点,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过于注意细节,在细节上苛责武将,那么武将很快就会和文人一样,瞻前顾后,不敢决断,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所以到了王朝末期,反抗到最后一刻的往往是乡军民勇,以及一些落魄文人,很讽刺吧!这些没有沐浴皇恩的人会起来反抗,那些满口忠诚的文臣武将们却会投敌——”
说到这里,朱允炆不由得有些感慨,有些自嘲的笑道:“当然,我们大明也会有那么一天的,即使高皇帝苦心孤诣,打造了完美的制度;即使朕继承高皇帝余烈,横扫四夷,大明最终也免不了那一天啊!”
“父皇——”
也许是感觉到父亲的伤感,朱文奎连忙道:“不会的,不会的,我大明会千秋万代的!”
“呵呵,”
“从上面这些,你可以看出文臣和武将的区别,武将重事功,文臣重规则,所以文臣经常指责武将不忠、抗命、违制,武将则指责文臣天真、不懂兵事、胡乱指挥等等。”
“这都是常态,你无须太过在意,如果武将文臣互相看顺眼了,那么问题就严重了,要么国家要完了,要么是你这个皇帝要完了。”
“明白吗?”
朱允炆苦笑:“文奎,你不必伤感,这都是自然规律,如同人有生老病死一般,王朝也有盛衰之数,无法避免,所以只能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父皇,”
朱文奎犹豫了一下,起身跪倒在地:“父皇,儿臣一定继承父皇之志,扫平四夷,为大明百姓塑造一个朗朗乾坤!”
“你起来吧!”
朱允炆起身将儿子扶起,正色道:“你的孝心朕知道,朕希望你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这样我们大明的百姓能少受些苦,我们华夏这个民族能够少一些磨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