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看问题的角度(三)
“父皇,我——”
“奎儿,你坐下,今天朕和你说两件事情,你要牢记于心。”
“第一,在詹事府中,你能学到不少东西,但是你要记住,这些东西只是让你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好臣子,但它并不能告诉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
“要做一个好皇帝,必须跳出这些书的窠臼,你要学会从更高的层次去俯瞰它,看它们是否对大明朝的长治久安有利,有利则用,无用则弃之。”
“你要记住,世间万事万物,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无非是时间、地点、对象、立场不同罢了。”
“比如这个,‘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这句话是真的吗?方先生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调查过这些人的死因吗?如果没有调查过,他就是在胡说八道,以他的身份,不怕误人子弟吗?”
“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个结论——‘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又是如何得出的你?”
“最后就是朕刚才问过的问题了,上天真的会不忍亡一姓、一国吗?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方孝孺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听到父亲的话,朱文奎有些迷茫了,他霍然发现,自己异常欣赏的文章,竟然有这么多漏洞,而父皇的质疑也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父皇,儿臣,儿臣......”
“比如,唐朝张巡守睢阳,城中绝粮,人相食,到底是对是错?”
“南宋高宗杀害岳飞,到底是对是错?”
“张巡当然是对的啊,如果睢阳失守,安史叛军就会进入江南,大唐危矣。”
“呵呵,安禄山当皇帝,就一定比李隆基、李亨差吗?”
“这个,”
“没关系,”朱允炆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盛开的白色绣球花,沉默了一会儿,语气有些沉重的道:“奎儿,方孝孺的文章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那就是——世上没有两全之事,历代圣主贤君能够匡前朝之弊,但一定会产生新弊,我们大明朝也不例外。”
“奎儿,你知道吗?如果朕不推行士绅一体纳粮,那么大明必将亡于缙绅之手!”
什么?
父皇幽幽的声音传来,朱文奎的脑袋嗡的一声,他有些不敢相信的站起身来,下意识的望了望周围,发现屋中只有自己父子两人,其他人——即使父皇的心腹刘振也已经被赶到门外去了。
“你是不是不相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