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教育改革(二)
听着儿子斩钉截铁的声音,太后知道事情已经不可能改变了,但还是有些不忍心的道:“方孝孺毕竟是大儒文宗,远去海东,山高路远,餐风饮露的,一旦有个头疼脑热,出个什么意外,有个好歹的,哀家以为实在有些可惜。”
“这个没关系,朕已经令地方官员对其好生照顾,而且他是异地为官,并非真的贬斥流放,不会出什么大问题的,太后您就放心吧!”
“好吧,哀家只是有些担心,昔日方先生的老师宋老先生,就是死在流放的路上,你父亲闻听后,悲痛万分,但只有在晚上回到寝宫后才敢偷偷哭上两声,半点不敢表现在明面上,哀家记得,从那时候起,你父亲就对太祖皇帝疏远了,二人之间多是君臣之义,而父子之情,就淡了许多,许多!”
“哀家不希望今日的奎儿,如他的爷爷一样,也不希望你,变成你的爷爷那样,皇帝,你明白吗?”
朱允炆愣了一下,皱眉道:“还有这事?朕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不是每个人都能度过这种磨难,然后成长起来的。”
“所以朕必须加强对太子的教育。”
吕氏被朱允炆说的心惊肉跳,不由得往前探了探身子,略带一些惊慌的道:“允炆,有那么严重吗?是不是有些夸张啊?”
“朕一点都不夸张,如今大明最大的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但在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危机,那就是国内士农工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福祉问题。”
朱允炆右手挥舞了一下,朗声道:“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无士不兴、无兵不安,大明要想兴盛,此五者,缺一不可!”
“你当时还小,而且太祖皇帝尚在,谁敢乱说话?等你登基了,这都已经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没有话头,自然也没有人来与你分说的!”
“哦!”
朱允炆沉吟了一会儿,点点头道:“朕明白母亲的意思了,朕会注意的。”
“而如今太子乃至大明的士子,都过于看重儒家的经典文献,对农事、工技、商贸、兵事知之甚少,即使略知一二,大多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所以朕必须要改变这一点,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太子本人,首先要调整的,就是詹事府的官员,方孝孺,首当其冲!”
“这也是朕要贬斥方孝孺的主要原因,农学院、工学院的诸位教授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才,却被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人所轻视,而他们自己也往往自惭形秽,不敢争辩,长此以往,朕苦心孤诣打造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另外即使是历国公这样的军方重将,竟然也被方孝孺压了一头,不敢言语,这让朕十分震惊,所以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扭转。”
“朕并不否认方孝孺的才华,但是他如今已经成为一块拦路石,所以必须搬走,朕已经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