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兴城要塞完工后,燕国通往龙城的道路只剩下了一条——穿越燕山,经昌黎(今朝阳市)、义州、沟帮子、大虎山、黑山到新立屯的路线。这条路沿线均是大山,是自古以来辽东通向中原的最常用路线,也正是辽沈战役争夺最激烈的地方。
现在这些地方都没有开发,许多地方连地名都不存在,高翼干脆用它们后来的名字命名。于是,锦西、锦州、兴城,铁岭……这些地名纷纷登场,如此一来,今后他就不用翻译地图了。
高翼以前看过数遍辽沈战役,虽然燕军今后不会走兴城这条路线——即使1600年后,这条线路不是国军的正常行军路线。但他知道另一条路线的所有战略要点,这就足够了。
窥伺在一旁的他,只要力量积蓄够了,可以在任何时刻出兵占据任何战略要点,轻松地将燕军的咽喉掐住,活吃整个辽河平原。
高翼一点不担心燕国能发现这个设好的圈套。此时,沙盘尚未传入中国,地图绘制也没标准,没有比例概念。在这样的图纸上,根本看不出两点之间确切的距离,看不出道路的长短,看不出山势的险峻。这时代传媒也不存在,如不是有人特地告诉慕舆根、皇甫真,他们怎会知道三山在什么地方筑城,即使知道确切地点,他们又怎能知道这些星罗散布的点,织起来就是一张网。
、、、、、、、
陈浩是酵母,这几个小部落是疫病之苗,高翼就等着他们把瘟疫扩散到整个草原。金道麟想先击退他们,解除东线的危机,高翼怎能答应。
“西线,我们的主攻方向在西线,契丹应慕容鲜卑而来,慕舆根垮了,他敢留在那儿吗?”高翼耐心地开导说:“打败契丹有什么?你不是说他们把牲畜都吃完了么?我们领几万张嘴回来干嘛?养他们一冬天?
西线,慕舆根没粮了,他后面还有龙城,还有辽东国和整个平州,我们的力量只能顾一头,夺下龙城后,守好铁岭关,兴城,就足够了,所有的方针都要围绕这个转。”
今年初,占据盖平后,为了让盖平获得支撑点,高翼在后来熊岳县的地方修建了熊岳山城、熊岳码头。而后,他又在巍霸山城与熊岳山城之间,大约是后来的复州城地址上,修建了老虎城。
现在万事俱备,套子已经设好,刀枪已经擦亮,就看套住的是龙是虎还是狗。至于契丹,这时一个最终必定绝灭的民族,连猫都算不上,花费这么大精力布局,套上这么一个小猫,怎能甘心?
去年占据的贸易点——葫芦岛他也没拉下,派遣一支300人的守军,乘舆慕舆根僵持的功夫登上大陆,建了一个石堡、码头,命名为兴城。
此外,打着宇文福的旗号,高翼还在后来的铁岭位置建设了一个小石堡。名义上,这小堡是为方便汉国商人歇脚,并在此与草原部落交易,而由代国驸马宇文福建设管理的客栈与椎场。但实际上,宇文福压根不知道石堡的存在,里面把守的汉军也都是换上代国军服的宇文鲜卑人。这个军事要塞正立在辽河平原与嫩江平原的山峡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
兴城设立于明代末年,称宁远。在袁崇焕住宁远城之前,这里只是一个路边客栈。唐朝初年这里发现一个温泉,当地才有了正式的名称,叫“汤泉”。宁远城筑好后,辽河平原除龙城(襄平)外,大点的城市基本没有。这时正对葫芦岛的锦西城渺无人烟,稍远一点的锦州城,这是叫“宾徒”。
晋代的宾徒是个县级单位,当地居民主要是来辽河平原暂居的商人,以及三国时代躲避战火的流民,他们在战乱平息后纷纷返乡,该地故而被命名为“宾徒”。据说,三国时代的大贤管宁避居辽东时,就是在宾徒耕作为生。
三山霸占葫芦岛后,便在对面的大陆上设置集市,成为锦西集,也就是后来锦西市所在的地方。随后,宾徒作为商人居住与交易的地方,逐渐没落。高翼在葫芦岛附近建设要塞时,为了不让锦西集受影响,便将要塞筑在了兴城所在,并以兴城命名,希望三山借此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