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0章
此刻,朝廷还不知道魏国已灭的消息,若你我联合起来向朝廷报喜,报告朝廷尽复故土的消息,并恳请朝廷还都,朝廷会做什么——他们马上会派使臣去燕国,要求燕国交出他百战而得的北方领土,可慕容隽会给吗?
你还忘了汉臣另一个习性——他们每个人都巴望着能成为‘从龙’的开国功臣,不管开的是日本国还是满清国、蒙古国。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没有汉臣经得起这个诱惑。
慕容隽不愿毫无代价交出自己的百战而得的土地,他身边那些汉臣就会怂恿他称帝,以摆脱朝廷对他的约束。那时,朝廷会怎么办?朝廷身边只剩忠勇的‘我辈’,你说,他会怎么办?”
“有大好处啊”,段龛明白了,他两眼闪着欣喜的光芒:“我有一子名兴,自小聪慧,饱读诗,我派他随你南下,也好向朝廷讨个封赏。
顿了一顿,段龛舔了舔嘴唇,不甘心地说:“广固(现在的青州治所)城池坚厚,也不能白丢,你给我点粮草,我派弟段钦,右长史袁范分兵把守,与北海成犄角之状,如何?”
高翼这番话,等于变相吞并了段龛所部。可段龛已面临的绝境、他被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激情所鼓舞,他通红着眼睛,配合地说:“坚壁清野,我要清空整个青州,让慕容隽什么也得不到。”
“没有人能侵犯我们不受惩罚”,高翼火上浇油:“我将命令水军严整以待,一旦燕军渡河,立刻开始劫掠沿海。凡是通向大海的河流,都是我们进军的路线,我要把沿河的村落全部摧毁,百姓全部搬走。
你来清空整个青州,我来清空整个燕国,我们要让慕容隽肉痛,痛彻心肺的肉痛。”
“朝廷指望不上啊”,段龛受高翼鼓舞,对这场战争有了点信心,开始考虑深层次问题:“石赵崩溃时,魏帝邀朝廷北上,朝廷不敢。等魏君称帝后,朝廷却与燕相约伐魏。现在燕国灭了魏国,圣眷正隆,朝廷难道不会为了讨好燕国,联手燕国伐我。
欺软怕硬是朝廷本色,我们与燕国相比,兵力国力都很微弱。魏既已灭亡,北方异姓为王者,只剩下几个人,朝廷下一步肯定会把兵锋指向弱小的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你去南方,岂不是鱼入网中,肉在砧板?”
高翼斜眼看了看段龛,此人刚才还想逃回辽东,现在一听说有胜利希望,却连手头的广固城都不愿丢弃。在战神慕容恪面前分散兵力,有用吗?
“也罢,广固距离北海70余里,前方有牛山,背后有逢山、复釜山,阳水直通大海,我们可以在三山一水间藏兵藏粮,也许……就让你弟弟守广固……”高翼勉强说:“你给我征发一万民夫,我在三山一水间修建三座棱堡,这三座棱堡我来守!”
永和九年五月,慕容隽遣慕容评南下,河北魏地纷纷倒戈,六日,慕容评率二十万大军进入邺城,邺城易帜。魏国汉臣纷纷殉节,当地汉人不甘被食,自杀者达二十万人。
而没有自杀的汉人妇孺,史载:被鲜卑族当作军粮煮食的,达20万人。后世“主旋律”认为,这种行为代表了最先进的历史观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众的意愿,是民族大融合的典范。
这种论调很荒诞,但这是“传统”,中国历史从来如此记述。
高翼冷冷地眦牙一笑:“你不懂,你读汉人的太少。我现在南下,朝廷只会大喜过望,决不会动我一根毫毛。”
段龛奇道:“怎讲?”
“如果加上慕容隽,现在,在朝廷威望的时候,替朝廷东征西讨灭了强敌的人就有两个了:一个是桓温,他灭了成国,让朝廷在南方站住了脚跟;再一个就是慕容隽,他灭了魏国,让朝廷有可能垂手复国。
桓温现在什么待遇?你也可以看到,朝廷现在巴不得背后有人捅桓温一刀,不过,谁都知道,那捅刀的人最后会被朝廷当作替罪羔羊,人都不傻,所以现在桓温活得逍遥自在。
现在又有了慕容隽,慕容隽能比得上桓温吗?桓温好歹是世家大族,根基深厚,而慕容隽是个异族,朝廷那里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要是慕容隽一心投靠朝廷,他的下场会比桓温还惨!而我们,就是朝廷通向慕容隽的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