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凭直觉,女记者相信夫人说的是实话,可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笔经济帐。望着眼前优雅、高贵的中国第一夫人,她的眼前这时浮现出一双双呆滞、绝望的黑眼珠...........
一年前,女记者和另一位瑞士同行结伴去中国前线部队采访。在武汉近郊的一个废弃的农舍小屋里,他们发现了5个受了伤的中国士兵。5人挤挨在一起,身上的灰军装一条条的,加上烟熏火燎、血渍灰土,简直变了色。更惨的是,发黑的伤口这时脓血混流,蛆虫在上面爬来爬去,一股股腥臭气直冲脑门。尤其令这两位西方记者难忘的,是那苍白的面孔上的一双双呆滞、绝望却还在转动的黑眼珠。“他们怎么被丢弃在这里?负了伤的士兵没人照管,这么下去不是等死吗?”一团团疑虑在两位记者心头升起。这几个伤兵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归宿。
更令厄特利大土震惊的是,门外奔忙穿梭的人们对这幅令人恐怖的地狱惨景熟视无睹,毫不动心。厄特利叫住了门外匆忙而过的一个下级军官,把这5个伤兵交给了他。
10天后,厄特利采访归来,专门绕道这里,想探个究竟。但她所能看到的,是5具僵尸仍保持着她走时的姿势,显然没人碰过他们。那一双双仍然大睁的眼睛,把这两位西方人震撼得呆住了,半响说不出话。
宋美龄在静静打量着这个年岁不比自己大多少,戴着一副蹩脚眼镜的西方女人,不好好守在英伦岛上,却跑到硝烟弥漫的中国,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但愿今天别再找什么麻烦。”蒋介石心里念叨着。他最怕西方的女记者,对付男人他自认还有办法,但却不愿在女性面前失了风度,尤其这女性还是来自对中国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大英帝国。虽然英国现在也是危在旦夕自身难保了,但在艰难处境里的丘吉尔还是不忘他这个老盟友,不时的为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起初,记者们的发言提问气氛还是十分融洽的,这得归功于能言善辩却又不乏魅力的第一夫人宋美龄。厄特利女士连续的几个精彩的问题,使得蒋兴致大增,厄特利女士索性扔掉记录本,即兴与总司令夫妇闲聊起来。从欧洲风云到远东战火,从蒋介石夫妇到普通中国人,从武汉到中国的未来,女士的兴趣似乎十分广泛。而蒋总司令夫妇有问必答,十分谦和,又十分默契,一时颇得女记者的好感。发布会成了他们三人的了,把所有的记者来宾通通凉在一旁。各国记者也愿意落得个清闲,又方便记录!
这时,女记者似乎想起了什么,转口问道,“总司令,有件事不知你知道不知道。我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令人十分不解的问题。作战负伤的伤员们三三两两地被抛弃在大街、车站和码头上,无人照管。他们的伤口在化脓,有的已经长了蛆虫,他们的生命时刻都有危险。在城市市内的情况还好些,郊外情况更糟,这类事几乎根本没人管。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西方的道德观念中,士兵作为人,是战争中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女记者对这件事的关注,甚至远远超过了依靠士兵支撑的总司令。
在场的各国记者就象吃了兴奋剂一样!紧紧的盯住了这个问题!
我努力的逼迫自己冷静的旁观这一切,我想不通蒋介石对这种无谓的牺牲无动于衷。
蒋介石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其实他并没把这件事完全放在心上,在他眼里,这种事本来就微不足道。他想了想,还是说起了官话:“各部队有医疗救护队,我想他们会管这些事的。当然,0良下前线战况紧急,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也是完全可能的。”
宋美龄流利的翻译,并没能消除厄特利女士心中的疑惑;“那么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紧急措施来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可是为国家流血啊!”他们在为你们的民族奋勇作战,难道没有人去帮助他们吗?
蒋介石听罢,咧嘴一笑,道:“女士,中国不似大英帝国。这个,这个,我们缺的是钱,而不是士兵。中国的青年壮丁人数比日本人总数还要多。有些小事我是不可能都过问到的。当然,如果贵国政府能给我国一些实际的援助,这方面情况是会好些的。”
女记者闻言算是眼界大开。可宋美龄翻译完后,不识趣地又发挥道:“其实,我们招年轻的壮丁,只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就能送上前线。而这些伤兵,不知要花去多少钱,多少时间,才能重新回到部队,有的也许根本没法再去打仗了。所以从国家角度来考虑,后者更合算些。”
宋美龄的话引起了一片哗然!几个美国记者甚至开始辱骂宋美龄和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