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民国成立后的政府主要的问题在于财政,所以财政总长熊希龄在参议院的致词是一篇重要资料。他分析当时的财政情况,同时说明如何整顿财政的办法。
他说:清朝末年的财政已濒临破产,民国成立,因各省宣告独立,致财政更形分裂。当前财政的特色,是只有支出全无收入,而支出的费用则全赖举借外债,实在是非常危险的情况。关于财政亏竭情形,可分为两端:
(甲)民国纪元以前的财政:(一)岁入不敷5400余万两;(二)追加筹备经费银2400万两;(三)新外债息款银1000余万两。以上三项合共不敷8800万两。
(乙)民国纪元以后的财政:(一)临时筹办经费约银11000余万两(内分外债2080万两,南北补发军饷1920万两,恩恤6000万两,建设1000万两)。(二)常年不敷经费,约银17052万两(内分岁入减收5000万两,军费增加3000万两,内债息款252万两,旧额不敷8800万两)。以上两项合共不敷28052万两。
由于整个情况如此,使得在财政上度支奇绌,在经济上则金融窘迫,因此财政部只好审度时势缓急轻重,以决定办法的先后,共订八策:一为减军费。由于民国成立前各省独立,支出均以军费为大宗,所以应解中央款项均为截留,故首务在节减军费;二为成立国家银行,以期金融复活,工商振兴;三为开铸通用银元,废去生银习惯;四为改良税则以均国民负担,尤应先改田赋及印花所得税,但需假以时日,契税及酒税则可速办;五为筹划盐烟专卖;六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七为制订会计法规,以期出纳之确当;八为整理公债以保盐民之信用。
从熊希龄在参议院的报告,可以看出民国成立初期财政的困难和严重情形。世界上没有这么奇怪的政府,要全靠举外债来应付支出的。
5月3日袁世凯批准教育总长蔡元培的建议,将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大学堂总监改为大学校长,任命严复为首任北京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的前身是官书局,官书局的前身是京师强学会。
5月6日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把已濒停业的交通银行增资复业。交行本为梁所创办,后来被盛宣怀所排挤而脱离,现在梁是袁的大红人,所以收回交行,自任总理。5月27日改组大清银行(光绪三十三年成立,官商股各一半)为中国银行,并定为民国政府的中央银行,任命吴鼎昌为中国银行监督。
5月7日袁任命魏宸组为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为铨叙局长,冯自由为临时稽勋局长。
5月18日袁令改大理院正卿为大理院院长,任命许世英担任。
卅六、袁唐分手
唐绍仪虽然是袁世凯的老朋友,但他受到北洋系军人的排挤,前面已经提到过。自唐正式就任内阁总理后,很有意依照《约法》规定,成为责任内阁,这一来更给反唐的人一个借口,乃愈发在袁面前攻击唐,说唐挟革命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唐也听到了这种闲言闲语,但以为袁大约不会被这种没有见识的人所蒙蔽。可是有一天唐在袁面前说出自己一些对政策的看法时,袁忽然很不耐烦地说:“少川,我已经老了,你就来做总统吧!”这突如其来的话,使得唐大吃一惊,才明白袁的确已对他有了芥蒂。
唐想实践责任内阁的愿望,首先便被内务总长赵秉钧所破坏。赵从来不出席国务院会议,他凡遇重大问题都直接向袁表示,根本不把总理放在眼内,而内务部也像一个不属于内阁而直接承总统命令的一个部了。除了内务部外,财政总长熊希龄也遇事制肘唐绍仪。
这要从财政困难说起,民国成立时最艰苦的,莫过于财政问题,仅北京一地,每月需款就达350万元。每月25日发饷时,当局中人一个个如热锅蚂蚁。在那350万元支出中,收入只有长芦每月解款10万,北方数省每月各解二三十万,合共不到80万元。至于全面支出方面:外交部217958元,内务部308950.162元,财政部5105954.732元,教育部112710.618元,陆军部4534350.92元,海军部232538.82元,司法部66250元,农林部46070元,工商部13700元,交通部41379.59元,合共需10679862.842元。加上每月积欠,以及拖欠应还未还外债,这个刚刚呱呱落地的中华民国,被债务已压得气也喘不过来了。
清朝末年列强曾组成了一个四国银团,统一和垄断了中国的借款,这个银团是英美德法四国组成的,其后日俄两国也参加。中国有识之士一直想打破这个财团的独占性,唐绍仪组阁时就决心要冲破这个“蛛网”,于是他径行向比国财团签约借1000万镑(南京临时参议院只核准借500万镑)。这个借款合同签订后,四国银团大哗,一方面施外交压力对袁政府,一方面用种种手段胁迫比国,使这个借款合同流产。脆弱的北京政府怎经得起这种国际压力,因此唐绍仪面对银行团的抗议,一方面表示歉意,一方面应承取消向比国借债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