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这位四川总督锡良实在是位可敬可爱的人物,能识拔人才,而且礼贤下士,他一听陈宦来见,即问明陈下榻的客栈,第二天微服简从去拜防陈。陈这时不过廿多岁,见到不速之客来访,接谈之下,才知就是声势煊赫的锡制军,两人促膝畅谈,锡对陈大为倾佩,认为陈不但有学问,而且知兵,第二天立刻发表陈为四川讲武堂提调。由于这一经历,后来的四川军人刘湘、刘成勋、刘存厚等多出陈门下。锡良调任云贵总督,又把陈调到云南任讲武堂堂长,后来锡良继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陈亦追随赴关外,办讲武学堂。锡早想提拨陈为统制,只因陈资格不够,不是暗中给他捐一个四品京堂,不久便派陈为廿镇统制。
帝制运动将起时,袁认为必须先收服四川,再以四川控制云南和贵州。他在身边东选西挑,终于找到一位“英物”就是名义上是参谋次长,而实际负责参谋总长的陈宦。陈和国民党及任何南方军事派系都有渊源,尤其有利的条件是他曾主持过清时四川和云南的军事教育,民国后川滇两省的军政大员多半是他的门生故吏。他任参谋次长,总长是黎元洪,只挂名而不到部办公,所以他对参谋部的处理,完全符合袁世凯的需要。袁的智囊团中,对全国军事采取分工研究,指定一人负责一组,陈便是负责西南组,凡与川滇黔三省有关的军事问题,都由陈负责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办法以供袁采纳。
民国4年2月20日,袁下令派陈宦会办四川军务,并在北洋军中抽调李炳之、伍祯祥和冯玉祥三个混成旅随陈入川。
这就是袁所计划填补北洋军在西南缺口的一个重大措施。
陈宦奉命后筹划起程,动身前谒袁请示机宜,袁摒退了左右,然后用很亲密的口吻对陈说:“你是很聪明的人,应该怎样做法你都知道,用不着我多说了;只是有一点我想让你了解,四川是天府之土,明朝藩王的殿址仍然存在,你去了之后,可以好好把它修建一下,也许将来我叫芝台(袁克定的号)到四川来。你去找芝台谈谈,你们从今后要当作弟兄看待,也许将来我会付你更重大的责任。”
陈宦退出后,即到A字走廊去看袁克定。袁克定这位太子爷,他的眼睛是生在额角上的,连段祺瑞、冯国璋都没有放在眼中,自然更看不上一个军务会办的陈宦了。陈心里甚纳闷,也和段、冯一样,深感这位少爷难于伏侍,正在十分扫兴地要退出去,忽然袁世凯的一个侍从飞跑过来,对着袁克定说:“大总统叫小的来传话,请大爷和陈大人换帖拜把子。”袁克定也够机警,听了这个传话,立刻变了态度,对陈宦说:“二哥,在我这边用饭吧。”原来陈宦字二庵,又排和第一,故克定叫他二哥,他们开始促膝密谈,袁克定亲切地问起陈的兄弟行以及家庭情形。
陈宦是什么出身呢?当袁克定向他问起家世,他曾叹了口气说:“甭提了!”因为提起来,真是很凄惨。这个故事说来话长:
光绪中叶,湖北安陆县有兄弟两人,一耕一读,父亲早亡,留下无衣无食的老母,日日以泪洗面。这兄弟二人中,老大不好读书,老二却一天到晚读书,老大看老二除了读书一样不会,认为是个不会治生计的书呆子,很瞧不起他。有一次气他只知道念书,于是用铁条重重的打在他的头上,老二被打,昏了过去,可是他并不因此而憎恨哥哥,仍以笑脸相向,仍然是只会吃饭,埋头读书。这个好学不倦的人就是后来称为湖北三杰之一的陈二庵。
陈宦童年时代是一段苦学记,后来他在武昌进过自强学堂,在北京住过南学,中过拔贡,入过武备学堂,不过却仍是一个流荡无依的穷书生。庚子那年,有兵士解饷往保定,当时兵荒马乱,交通梗阻,送饷的兵士们惶惶然莫知所从,陈宦却自告奋勇伴送他们历经万险解饷银到目的地,然后掉头而去。
陈宦离开家乡时,是因为实在受不了老大的闲气,因此告别时曾在老大面前夸口,说不会再回家乡吃哥哥的受气饭;然而他却仆仆风尘,故我依然,好像穷苦和他分不了家。他有一个叔祖陈学芬,曾做过学部尚书,可是却是远亲,以此关系,河南的林学政曾请他代阅试卷,月薪十六两,十六两本已很可怜,然而这份差事却又不是一份长差事,考试完毕就没有卷子好阅了,只好卷铺盖走路。茫茫大地,他颇有无处容身之感,于是偷偷回家乡探母,却又不敢在家中过液。跑到附近庙中安身。
人的际遇真难逆料,陈宦在是困苦的时候,忽然幸运落到了头上。光绪三十年,四川总督锡良要物色新人才,河南林学政向锡良推荐陈宦,锡良乃汇了八百两纹银请陈束装入川,陈宦天外飞来好运,他乃把七百两纹银留给母亲和哥哥,自己带了一百两做路费,搭臭鱼船溯江而上,披星戴月赶来成都,抵达后住了一间小栈房,即往总督衙门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