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644,帝星升沉 > 分节阅读 22

分节阅读 2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待努尔哈赤死,代善却首先提出皇位由皇太极继承。在众多的子侄中,十四子多尔衮、五子莽古尔泰、七子阿巴泰及二贝勒阿敏都有条件上,代善不争,别人就没法争,就凭这让位之功,他最受皇太极尊敬,于是,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书,便是封代善为和硕礼亲王。

英、豫二王手中掌握着两白旗,若加上多尔衮手中的正蓝旗,便不把两黄旗放在眼中了。

大清门前,又一次剑拔弩张,鼻子尖的人,已经闻到血腥气了。

这时,那个出身于科尔沁大草原的蒙古格格、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慌了,贵为皇后,却命中无子,没有他法,乃召和硕礼亲王代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于后宫会议。

无论用什么为代价,总要平息纷争。

当年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弟弟舒尔哈赤是他的追随者。可舒尔哈赤后来意志不坚,一度要带领本部人马自立门户,被努尔哈赤发现后,他将这个不听话的弟弟囚禁,但努尔哈赤还是没有薄待自己的亲侄子,后来四大贝勒议政,舒尔哈赤的长子阿敏便是四大贝勒之二,皇太极登极后,削诸贝勒之权,阿敏被科以十六条大罪下狱,但作为长房子孙的皇太极仍没有亏待二房,于是,身为舒尔哈赤次子的济尔哈朗,又被封为和硕郑亲王。

事后多尔衮每想起这事来,总觉得皇太极那番话,有一些刘皇叔白帝城托孤的味道。

努尔哈赤一心与朱明争天下,想到有朝一日要统治汉人,便向他的子弟推崇汉学,认为只有学会了汉人的一套,才能打败汉人,治理汉人。满洲人翻译的第一部汉文书既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孙子兵法》,而是一部小说《三国演义》。满洲贵族,凡有心汉学者,无一不对《三国演义》倒背如流。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说阿斗无能,要诸葛亮取而代之的事,虽说得情真意切,可后人在评说此事时,却说那是做假,是刘备怕诸葛亮学曹丕故事,将来也来个“篡汉自立”,故当着群臣的面,先把话挑明,所以才有诸葛亮的泣血发誓,才有后来那震烁古今的前后《出师表》。聪明如诸葛,却被那个织席卖履出身的“大耳贼”给耍了。

今天,皇太极也在做假吗?皇太极用反间计,使崇祯皇帝活剐了守边大将袁崇焕,熟知内情的人,都可以看得出,那简直就是周瑜使蒋干中计的翻版,活学活用的皇太极,难道不能在自己的兄弟面前,再用一次《三国》?

可当时的多尔衮是动真情了,他当着代善,热泪盈眶,把胸脯拍得山响,发誓要全力辅佐幼主。

不久,皇太极终于撒手归西,大汗宝座一下出缺。

济尔哈朗与多尔衮不和,再说,他已私下和豪格达成了交易:如果豪格得继大位,他仍可当他的议政王。所以,会议一开始,当孝端太后问及立谁为帝时,济尔哈朗便积极发言,他望了多尔衮一眼,开口说:

第70节:3十七年前的故事(4)

“有嫡立嫡,无嫡以长,再说,国赖长君。”

这口气,有典谟、有训诰,义正词严,不容置辩――会议才开始,身为家族长者的礼亲王代善,就感到头上的压力了。

在众人都在觊觎皇位时,只有代善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因为他已失去争夺的机会了。努尔哈赤共有十六子,长子褚英早年即被努尔哈赤囚死,代善虽居第二,却可说是长子,所以,还在努尔哈赤时代,四贝勒当政,五大臣赞襄时,代善便居四贝勒之首。

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论年龄,多尔衮上有六十一岁的二哥、和硕礼亲王代善和五十五岁的堂兄、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另外,下面还有比他大三岁的侄子、和硕肃亲王豪格。当皇太极病逝的消息传出时,努尔哈赤的子孙中,有好几个人觊觎大位,其中想得最厉害的、也最有资格的就是豪格。

按说,三十五岁的皇长子豪格确实最有希望。且不说“国赖长君”,且不说豪格从征多年,战功赫赫,就凭他手中控制着两黄旗,别人也无话可说――正黄、镶黄两旗为天子亲军,豪格不当天子,谁当天子?

“国忧”之日,人心浮动。两黄旗的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八人,齐集肃王豪格府中,向豪格劝进,就连那个舒尔哈赤的儿子、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豪格。

豪格离帝座只差半步之遥了。

但另有一派人却对豪格嗤之以鼻,这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皇位本是多尔衮的,皇太极即位已有欺孤夺寡之嫌了,一之为甚,岂可再乎?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