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0
眼下,他终于可以不死了,天缘巧合,胡人的摄政王,居然与他“有旧”,这在一个热心仕途的人看来,是多么难得的君臣际遇啊,可此时的金之俊却显得心灰意懒。廿年奔走长安道,他自觉已是一匹驽马,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送往迎来,面对毁誉,他已是曾经沧海。更何况大明已是彻底无望了,若还不知进退,便真是没有自知之明。
可万万没料到的,便是今日与摄政王在武英殿的一会,却使他彻底地改变了主意――人与人的交往,或白首如新,或倾盖如故。他觉得,他对摄政王的了解,就属于后一种,这个胡人的“憨王”,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只有短短地交谈,金之俊便发现,此人正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不但志存高远,目光敏锐,且是那种有决断、有魄力的人物,他相信,此人一定能扫平群雄,速定天下。一旦得出这个的结论,他便马上想到了自己的去留,你不是深感怀才不遇吗,既然摄政王如此看重,云从龙,风从虎,正其时也,又何来举步趑趄?
但千不该万不该,这个摄政王不该是个胡人。一个洪承畴已被千人指背、万人唾骂了,我岂能步其后尘?
纵观天下,放眼将来,多少忠臣烈士,必将满怀希望地为中兴大明而努力,为光复汉室江山而抛头颅、洒热血,那么,自己能腆颜事敌吗?
摄政王看出了他的犹豫,他把金之俊一直送到甬道上,直到握手告别,却没有向他提授职的事。他们仍像是朋友,就像那次在前门茶楼相见一样。他明白:摄政王不强人所难,他在等待。
想不到今天,言犹在耳,事已违心。且不说蓬蒿满目,遍地哀歌,就是帝后殉国,草草下葬,那是何等的惨凉和无奈?想到此,才收住的眼泪,又一次喷洒而出,只见他牙一咬,心一横,双腿一屈,竟直挺挺地跪倒在多尔衮面前,一边连连磕头,一边放声痛哭说:
“孤臣逆子,敢冒万死,为殿下一言:我大明大行皇帝功过,后人自有评说,往事不要再提,眼下帝后殉国,节烈千秋,作臣子的都不曾尽礼,这是最让人心痛的。生前为敌,死不寻仇,互通吊庆,且是春秋大义,为此特请殿下为帝后发丧,并准全城官员、百姓为大行皇帝带孝尽礼,此举不但可彰大清之厚德,也可从此收拾民心。”
金之俊说完,率性嚎啕痛哭,这一哭,把自己所受的委屈全搭进去了,果真是“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山华岳低”。
多尔衮和多铎也被感动了,一个个面色惨然。好半晌,多尔衮才开言说:“先生休要悲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崇祯身后的安排,孤悉听先生之议,凡是能做到的,尽量满足先生的要求。”
第189节:2奇遇(4)
不想回到家中,立时贺客盈门。
盼着吴三桂杀退流寇,却不想流寇虽退去,却迎来清兵。满鞑子四次入寇,在京畿一带杀人盈野,抢掠一空,这些活生生的事实,是任何人也不会忘记的。眼下这个吴三桂却把他们迎进来了,这真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前明的文武百官,当得知九城全是清兵,红衣大炮已架在头顶上时,一个个不寒而栗。
他们会不会屠城?会不会像流寇一样要追赃,或者说是抄家、抢掠?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会不会强奸?
劫后余生的官员们,就像在凄风苦雨中抖索的寒号鸟,哪怕眼前有一片树叶,他们也会要挤在下面,以求得庇佑。终于,他们从曾应麟的口中探听到了金之俊与摄政王的这一段因缘,于是,大家不惜撞木钟、烧冷灶――争先恐后来拜会金之俊,想在他这里求得一丝庇荫。
第190节:2奇遇(5)
金之俊说:“大行皇帝已草草下葬,当时闯贼有令,所谓‘帝礼葬,王礼祭’。可时局汹汹,哪能有什么帝礼?一代君王,就葬于田贵妃的墓中,当时迫于流寇淫威,既未发丧成服,也未祭奠受吊,大臣们甚至不敢去哭临。”
说完又哭。多尔衮不由说:“金先生,孤真的被你感动了,你真是明朝的申包胥啊,你说的孤都照准,孤敢说大明虽亡了,可有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中原的传统与文明,一定会代代相承,永远不会湮灭。”
其实,就是没有金之俊之请,多尔衮也打算要为崇祯皇帝发丧的。为明朝作总结的,只能是大清,大清本是应吴三桂之请,打着为崇祯帝报仇的幌子进关的,礼葬崇祯,可表明一个朝代的的终结和帝位的嬗替,再说,这也确实是收拾人心的大好机会,眼下这个人情送给金之俊了,算是酬谢故人吧。
金之俊从宫中出来时,便已意识到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了。
他其实早已萌生退志。二十岁出头便中进士、点翰林,应该说,他算是文运亨通。可生逢末世,丁此时艰――做官带给他的只是一连串的不幸。他自万历末年身登仕版,二十余年的大好时光,就消磨在冷曹闲衙,不曾风光过一天,更不用说“一展平生抱负”了。至崇祯末年,国事日非,可他这个大臣不被重用,一直是投闲置散,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直到流寇欲来时,他才获外放,在昌平当了一天巡抚,然后厄运踵至,直到被流寇酷刑逼赃,只差一点就被刘宗敏的夹棍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