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1644,帝星升沉 > 分节阅读 62

分节阅读 6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不想这口气才松,剃发的告示便出来了。

是的,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算起,两千余年来,中国历代皇帝不但强调政令的统一,且也追求移风易俗,凡事要依他的观感、他的习惯,认为这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可那是由汉人自己来统治自己呵,眼下这统一可是“从胡俗”。“胡人披发左衽”,这在汉人看来,是不文明的标致,春秋时,虽有个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但读书人从来就奉“严夷夏之大防”为金科玉律,就崇拜“苏武入匈奴,终身不左衽”,更何况《孝经》上说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若把这顶上青丝剃了,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先人?

于是,一夜之间,全城号啕,几至有连夜自尽者。

多尔衮坚持己见,强制推行,但短短数天,便尝到后果了――整座北京城一片死寂,家家关门闭户,往外逃走的人络绎不绝,运粮食、运煤、运小菜的小商小贩都不敢进城,一时连宫中也举火为艰,更主要的是京城内外,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清风暴,昌平、三河、红西口等地,声势尤其浩大,这些地方距北京城都只有几十里路,严重地威胁着清兵的后路安全,拖住了清兵主力。

多尔衮得报,一时手忙脚乱。

第195节:3多尔衮的难处(5)

接着,又以摄政王名义谕兵部,略谓:

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各处城堡,著遣人持檄招抚,檄文到日,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其为首文武官员,即将钱粮册籍、兵马数目,亲赍来京朝见,如过期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发兵征剿。至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

第三道告示更是直接对汉人的大小官吏军民说的,略谓:

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可速将职名开报。其避贼回籍隐居山林者,亦具以闻,仍以原官录用。凡投诚官吏军民皆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各官宜痛改故明陋习,共砥忠廉,毋民自利。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凡新服官民人等如蹈此等罪犯,定治以国法不贷。

这天,他正在批阅前方递到的战报――大顺军退到真定府后,想是已站稳脚跟,准备与阿济格与吴三桂的联军重新开仗,阿济格和吴三桂联衔请旨,催调红衣大炮助战。他看了这份奏报,准备派多铎率两白旗到前线去,可多铎一走,京城更成了一座危城。

两难之际,他忽然又想起了金之俊。

这三张告示,就是摄政王与多铎及范文程、洪承畴等,共同商议后发布的。上面都强调了“剃发”、“削发”和“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不想三通告示发出,九城大哗。

清兵不同于流寇,这从他们进城的次日,便为崇祯帝发丧一事上看得出来;接着,他们虽占据九城,把红衣大炮架在城头上,但没有进入民房,更没有杀人、放火、强奸,这又让人们稍稍心安;接着,便是均出军粮、马干赈灾,此举有如及时雨,百姓真有几分感恩戴德了。但尽管如此,众人心中的疑惧却始终没有稍减,因为这以前,清兵四次入关,在京畿一带,杀人、放火、强奸、抢劫,什么坏事都做尽了,此番一反常态,只怕是还来不及。

果然,才三天,清兵便开始驱逐内城的百姓了。根据摄政王的旨意,为安置八旗军队,保卫皇城,原先居住内城的百姓,一律迁往外城,以皇城为中心,左翼安定门内驻镶黄旗;东直门内驻正白旗;朝阳门内驻镶白旗;崇文门内驻正蓝旗;右翼德胜门内驻正黄旗;西直门内驻正红旗;阜城门内驻镶红旗;宣武门内驻镶蓝旗。

这一来,百姓可又惶惶然了。所幸的是,这一带大多属皇城范围,于此间居住的多为高门大宅院,所以,这迁移只是官员家的事。加之因战乱,人口锐减,空房子很多,就是一班官员,虽失去了往日的好府第,但一般的房子还是有住的。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