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夜幕降临,大道上点起了一堆堆的篝火。夜色中,一堆堆的篝火仿佛一盏盏置放在大道上的灯笼,连绵七八里长,洋洋大观。
此时,驻守在清城的南汉军队只有一万多人。华成将军知道,清城虽然易守难攻,但若分一半军士去救助铁城,万一秋军攻城,剩下的一半军士是守不住清城的。但华成重点顾虑的是覃庆龙是覃丞相的堂弟,覃丞相在南汉一手遮天,自己若不出兵去救覃庆龙,那今后自己就再也不用在朝廷上混了。况且清城和铁城相邻,相距只有九十里地,唇亡齿寒,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华成考虑再三,最终留下一万军士由一副将统领,留守清城。自己即带领几千军士出城赴铁城救援。希望解铁城之危之后再回清城坚守。谁料到他到了四川口时却中了凉太后的六路军的埋伏,华成带去的几千军士都惨死在四川口。华成单枪匹马回到清城下,他远远看见清城的城墙上插满秋国的旗帜,只有叫苦捶胸!最后他调转马头,向东而去,至今下落不明。
如今驻守在清城的是凉太后的六路军统帅秃兀。六路军有十万秋军,都守在清城里。
……
崇文公主从铁城下逃出之后便回到沽城。她负荆向凉太后请罪,可母亲毕竟是母亲,最终没有惩治崇文公主,而是免去了她先锋官职务,留在沽城陪小皇帝侄子玩。可兵权是移没的命,她把失去兵权都归罪于顾玉生。
庆城到沽城的路上。
第三十章
顾玉生首战告捷,收复了铁城。
不久,杨文华元帅和王武良监军率领的中军人马也抵达铁城南郊。顾玉生出城二十里迎接杨元帅和王监军。中军全部人马都进驻铁城。
王监军一踏进铁城便忙着写奏疏。他要把收复铁城的喜讯上报朝廷。他派人把写好的奏疏先送到覃丞相那里,请表姐夫再呈报皇帝。
杨文华和顾玉生即忙着谋划下步作战计划。
月薄西山,顾玉生命令先锋营停止了前进。
一听到宿营的命令,士兵们便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埋锅造饭的便埋锅造饭,搭帐幕的便搭帐幕,巡逻的便巡逻去。
十几天前,杨文华元帅从铁城把王武良监军接来庆城,请他留守庆城,然后命令顾玉生率领先锋营的二万人马向沽城推进,去攻打凉太后的大本营。杨元帅自己则率领中军十几万将士向清城推进,要收复清城。
从庆城通往沽城有一条大道,也有两条小道。顾玉生的二万人马却走大道。
这次顾玉生向沽城推进并不保密,似乎是敲锣打鼓放鞭炮。兵法云:兵贵神速。可是顾玉生似乎不想马上抵达沽城。他日出行军,日落宿营。宿营时选择地点也没有以往那么讲究:营地要在视野开阔、周围无遮植物并且有水的地方。可是现在,他让先锋营走到那里天黑便在那里宿营,而大道两边便是营地。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杨文华元帅请王武良监军留守铁城。他的中军和顾玉生的先锋营合在一起向铁城的西北部推进。先后收复了由凉太后三路军占领的水城,由凉太后的四路军占领的定城,由凉太后的五路军占领的庆城。这样,凉太后侵占南汉的六座边城已被杨文华和顾玉生夺回四城。只剩下沽城和清城了。
沽城是凉太后一路军驻扎,是凉太后大本本营。凉太后攻占沽城之后便在沽城四周修建十几座堡垒,占据了永定河和丽江的分水岭,威胁着南汉边疆七百里农田。凉太后驻扎在沽城之后除了修堡垒之外,便一直修建防御工事。她和她的小皇帝孙子一直住在沽城。
清城是南汉边境的一个重镇,位于铁城东北方九十里的地方。清城是在山峦高地上建筑的,修建有完整的防御体系。清城又是建在葫芦河的西岸,既控制着葫芦河西岸广大地区,又堵住了秋国入侵南汉的东部线路。
清城原是由南汉名将华成把守的。据说,崇文公主在攻打铁城前,凉太后是命令先攻打清城的。可是崇文公主经过详细侦察并考量之后,觉得清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铁城则地势平坦,畅通无阻,来去自如。况且清城守将华成是南汉名将,而铁城守将覃庆龙则是一位徒有虚名的主。于是,能说会道的崇文公主移没最终说服了凉太后让她先攻打铁城。凉太后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她专权且手段残酷,但她智慧过人。她同意小女儿移没先攻打铁域同时,随后又令自己的六路军主将秃兀把六路军的人马分成两半,一半埋伏在清城到铁城的必经之路四川口,一半作为抗备队,等待铁城战役打响之后也乘机攻打清城。
崇文公主开始攻打铁城了。铁城守将本应该是坚守待援的。可是覃庆龙不自量力,竟然列兵于铁城下同崇文公主对阵。他那里是移没的对手啊!覃庆龙最终不能抵挡崇文公主的攻势,于是退入城中防守。这时,他才想起求援。他派出多支队伍冲出城去向各处求援。也向清城守将华成求援,且求救书信接连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