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
一位做销售经理的朋友也是一个动物学和研究电影的专家。他知道塞伦盖蒂、内罗毕的种种细节,用一种专业而热切的语气描述非洲狮子和大象,总之他的谈话就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和Discovery频道的节目一样引人入胜。另一位朋友对种种名人掌故了如指掌。众所周知林徽音曾是上个世纪初的中国新式才女,她嫁给了建筑学家梁思成,后来俩人还一起设计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可是诗人徐志摩和她也曾有精神上的眷恋,志摩死后,林徽音还写了一首诗《别丢掉》,“别丢掉那一把过往的热情……”。还有一位爱慕林徽音的人是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因为林徽音别嫁,他终生未娶。金岳霖先生在北大执教,晚年的时候同学少年都故去了,有一天他约了好多人吃饭。大家都不知道那天吃饭有什么由头,又奇怪的觉得金先生很隆重的样子。后来金岳霖说:“今天是徽音的生日。”每次席间朋友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大家都唏嘘一场。然后大家都会静默一些,人人都想起了少年情怀总是诗,有哀愁但是却美好的旧日时光。一顿饭因此也吃得高雅而富有怀旧美。
这样的场景我们时时都会注意到:背景都差不多的几个人聚在一起,总有人能引起话题或者成为议论的中心;而有的人总是枯坐一边,插不上嘴。社交其实是一场竞赛。虽然没有一个真实的奖杯放在那里,可是时时有淘汰出局的危险。
我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形容她的前一个单位之无趣的,说:“在那儿呆了半年,连黄色笑话都没学到一个。”她的完整意思是说:不管有色儿还是没色儿的,没有一句值得转述的有闪光点的谈资,那些人太没意思了。
怎样让自己知道得更多?回答当然是看书。看书也是大有讲究的。你知道现在出版业十分兴盛,三大表现就是:第一越幼稚越流行;第二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书的数量大大增加了;第三跟风之作太多,一本《上海宝贝》出来火了,马上《北京宝贝》、《深圳宝贝》就跟着出来了。如果有兴趣对某一领域深入一下的话,一定要找对作者的书看。例如对中国服饰文化感兴趣,那么可以找沈从文先生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来看。六百多页的一厚本,而且全部是繁体字。大家都知道沈先生写过《边城》,其实他解放后一直在博物馆工作,最大成就就是写了这本专业书。关键是确定领域后,找对关键的人、和最“正宗”的书。看这么一本,胜过看瞎编乱造的十本。然后你说话就会有底气许多。
流行的东西也是要知道一些的。不过看看财经类媒体后面的“生活方式”栏目、时尚类杂志最后的书评、影评和推荐,每天上上网,一般也就能掌握全面的情况了。
不要妄想藏拙,你一站出来其他人就会把你从头到脚看得清清楚楚。哪怕是鞋底,当你坐下来翘起腿的时候,对面的人也会看得一清二楚――是否有太多土、商标是否还留在上面、鞋跟是否已经磨得歪斜了、或者有一个丑陋的大厚底儿用以垫高身形。当你上楼梯的时候,走在你后面的人也会看得清楚这些。从而大致明白你刚从什么地方来,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有车还是没车,趣味如何。所以出门的时候把自己从头到脚都收拾利落吧。千万别用一双破鞋搭配昂贵的衣服,那对你的形象毫无裨益;哪怕衣着朴素、穿着抹拭干净并且每季都修整过的旧鞋也没有关系。
孜体事大
外表问题事关精神状态,不可小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无论如何总是尽量做到整洁、时时修饰自己。丧失了兴趣和追求的人,才会任自己一再的邋遢下去。停止了前进的人通常也就不那么注意外表了,人年轻的时候天天把皮鞋擦得锃亮,到老了天天穿着皱巴巴的老头衫,就是这个道理。整洁的人通常也乐于参与,而邋遢的人通常是看见熟人也溜边儿走。这种信息也会直接的传递给别人,当他考虑该升谁的职或者把机会给谁的时候,会想既然这个人已经自己放弃了,那么就放弃他吧。
整洁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整洁的人总是把家里也弄得窗明几净,让别人心情也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整洁的人出门也会随地吐痰,阳台上的灰土直接扫下去也不管楼下邻居是否晾着被子,一包垃圾直接就从车窗扔出去;甚至可能会乱翻公路隔离带,哪怕过街天桥就在前面50米处;到银行也不乖乖等在黄色一米线后,而是习惯性地往前凑。
让我们都开始整洁的行走吧。
记住一些数字和事实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会增加你谈话的说服力和吸引力。道理就像现在的经济管理图书出版界一样。全球畅销1亿册图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原来中文译名叫《与成功有约》的时候,在书店里根本卖不出去;后来改了个名字,很快登上最畅销的榜单。以阿拉伯数字命名成为最近出版的众多管理类新书的潮流,例如热门的《4+2:什么对企业真正有效》、《3法则》,以及《高效经理人的8个思维原则》(《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姊妹篇)等等。数字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总比那些毫无特征、似会从脑子里自动弹出去的名字好多了。别人听起来也会觉得有章可循。
第一部分生活方式篇速成“保留节目”
我有一个从事外事工作的朋友最近买了一大叠CD在家里“做功课”,每每吃完晚饭就开始记诵歌词,苦练卡拉OK。他已经35多岁,平时在场面上也很有些地位和风度。可是天生有点五音不全,现在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场面上的交际大家都爱把地点选在“钱柜”或者“麦乐迪”,没有“拿手歌”的他觉得很有赶上的必要。
媒体圈里为什么男记者容易比女记者混得好?除了一样的勤奋努力之外,在高峰会议里碰到了某企业的老总,趁空挡男记者可以走过去拍拍肩膀、两人一起走到外面抽根烟就熟捻起来,采访也就容易进行多了。
凡事都需要一些切入点。在众多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使自己具备一个“闪光点”是非常必要的。练习两首动听而不媚俗的拿手歌;和管理界人士聊“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和艺术人士谈谈古董,很容易迅速打开局面。在朋友圈里,如果你有一两个“保留节目”时时凑凑趣儿,博闻而且健谈,那么你将会十分讨人喜欢。当然,如果你聊完全球经济跟互联网之后,再谈点中世纪历史跟哲学,那将会更加迷人。
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