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35岁前要做的33件事 > 分节阅读 16

分节阅读 16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还有一点要说的是,也许你觉得自己非常特别,可是总是在和一群平庸的同事干着同样的工作。也就是说在别人眼里,你不过是其中一份子而已。这真让人痛苦。不要被一些公司金字招牌吓倒,每个地方都是一样,进去之后发现入了门之后一切都很简单。世界上大部分看起来高不可攀的工作,只要给你机会,你也能做。国内那位曾经最著名的女性职业经理人,在刚进入那家著名的外企时不过是个扫地打杂的。后来仰慕公司那些“高级人才”的翩翩丰姿,才努力说服经理让自己参加公司内部的培训班,后来居然可以做到中国区的总经理。据说还有一位报社的女主编,以前也是清洁工,一天扫地时在地上捡到一张新闻发布会的邀请函,偷偷去参加,从此开始记者生涯,一路做到总编。外企大量进入中国后,学外语和技术的人都纷纷过上了好生活,而许多名校毕业的文科生多半在一些老单位捱日子而已。可是也不用迷信。科技界的第一女CEO――惠普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娜的学士学位是在斯坦福大学念的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后来却一直在IT行业最著名的公司AT&T、朗讯工作,现在能在惠普领导众多的商业和技术人才。这些扯得太远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励志,教你如何在工作中成功,那需要一点运气。

你应该在自己的时间里干一点特别的事情,以区别于你的众多同事。毕竟大多数的人不能所心所欲地丢掉工作,像小说里一样,说一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就可以辞了职,跑到欧洲去度假。但是人人都日日恐惧自己变成了一颗螺丝钉,二十岁能看到五十岁的模样。美国的探险家们太幸运,可以找到国家地理杂志这样一个能满足他们疯狂的兴趣又有丰厚金钱支持的工作。忙碌起来工作就是全部的生活内容,或许你没有时间想其他的问题,可是晚归路上听到的一首老歌就会狠狠地击中你的心,让你感叹年少时候的意气风发。

工作是让一个人稳定于有规律的生活的保障,不应放弃。有一份工作让你知道每天可以有什么地方去,有时候你会觉得受益于此。文学、艺术、音乐这些东西会让你暂时逃开平凡,感觉到清高。法国人热衷于旅行,工作倒反倒像是附属于他们环游世界的目的而存在,他们有世界上最多的法定假日可以奔往各地。有的人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一本书,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写。禅家说:“开悟前,挑水担柴;开悟后,挑水担柴。”工作还是那份工作,工作之外的隐秘的小小喜悦会让生活亮色许多。

不做“沙发土豆”

一般人的生活其实相当的乏味单调。往电视机或电脑前面一坐,时间哗哗的大段的溜走。只要一看电视,你就什么也干不了。这是一种懒惰的惯性,坐在沙发上,哪怕节目十分无聊幼稚,你也会不停地换台,不停地搜寻勉强可以一看的节目,按下关闭键显得那么困难。很多的人在工作以外都是这样的“沙发土豆”。黄金般的周末,多半也在不愿意起床、懒得梳洗、不想出门中胡乱度过。

古老的房舍里住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在海边用许多大缸做虾酱,生活节奏十分缓慢,感觉像到了另一个世界。《无间道》里出现的大屿山青铜佛像的确非常壮观,汽车还隔得很远,绕着山路,经过碧湖,就看见远处山峦之间我佛端坐莲花,如生天地之间,心中充满了景仰之情。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露天青铜佛祖坐像。站在佛祖端坐的一瓣莲花的阴影下,已觉安然受到了庇佑。上面是纯净的蓝天,下面是浩瀚的大海,隐约可见几处小岛,颇有“海上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的况味。

在香港可以去一些老街里看粤语大戏,戏院门口赫然摆着好些捧角儿的花牌,“角儿”们叫“新剑郎、陈好逑、赛麒麟、林宝珠……”,诸如此类的名字。后台供着神龛,烧着香,好像仍在《胭脂扣》的年代。

街角,一个颤巍巍的老头儿也开个“两替”店,给游客换人民币和港币,赚一点差价。每天有大量的大陆游客在香港街头的诸多“两替”店换钱,不用担心假钞。可是这些“两替”店的汇率并不一样,相隔五步远的两家店可能会有一两个点的差额,工作日与周末的汇率又不一样,甚至上午下午汇率也在变化。你能从最末端感受到快速的经济脉动。开店的老头儿已经那么老了,可是还挺“门儿清”。想想战乱年代,只是手帕里包着两小条黄金,其他再无长物,夫妻俩拖儿带女来到这陌生的地方,没有房子、也没有朋友关系,还不是挣扎着活下来。后来买房子置地,还把生意做得很大。这种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值得学习。到老了也要自坚自强。

第二部分行动清单篇培养一种趣味

伟大的灵魂也曾隐藏在平凡琐碎的生活当中。作曲家亚历山大伯罗丁在谱写《伊戈尔王子》的时候,他正在圣彼得堡的军事医学院中当化学教授;诗人弗农沃特金斯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斯旺西的一家银行工作;T.S.爱略特写出《荒原》的时候还是一个银行官员,他着装得体,每天9:35上班,下午5:35下班,每四周有一个星期六加班,与其他人一样。

所有人都在抱怨没有时间,真的有时间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只是习惯性地想到睡觉和“机械运动”――看电视、玩一款熟得不能再熟的电脑游戏,顺手就打开了。事后又觉得懊恼,心情愈加沉闷。

八小时人人都在工作,可是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当你充分地享受个人爱好和趣味,也许最终会成就一个完全不同的你。

八小时的“阴谋”

工作的时间法定是每天八小时。这绝对是个“阴谋”。公司里基本上实行“朝九晚六”,就意味着有九个小时要呆在工作单位。当然其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午餐时间,不过乏味而紧张的工作餐多数时间是凑合而已,并不放松。就算你能在时针刚指向六点的时候就跳起来利索地下班,在北京这样一个大城市还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回家,早上上班的路程当然也是一个小时。除非你不买房子,能随时租住距离公司最近的房子。否则没天花在上下班交通上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都不止。工作好像总也做不完,很多时候还要带回家赶工。算一算,每天我们至少要为一份工作花上十一个小时,再加上不定期的额外时间。在寒冷的冬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天还没有大亮,晚上回家时从车窗望出去,天色已经黑了,回到家还要忙碌一番,胡乱弄出些东西来果腹,日复一日,真是让人绝望。

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也划分出了不同人的社会身份。除了不同的工作会带来不同的薪水;有的工作每天能感受刺激,有的却十年如一日没有波纹。许多中国人还在为坐一次飞机而感觉奢侈的时候,一些高科技公司的技术工程师们却在为一周飞六次而苦恼。某航空公司曾劝一位超级VIP客户减少飞行的次数,说他乘机的频繁程度都超过安全几率了。从事不同工作的人被称为张律师、李医生、老崔或者小王,这是我们的“社会标牌”。标牌会给有的人带来莫大的自信心。

可是几乎所有人都讨厌自己的工作。正所谓“干一行厌一行”。要从别人口袋里赚来钱的事情总是有外人不知道的腌月赞。报社的总编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靠文字吃饭,觉得工程师多清高,反正靠技术吃饭,不用看人嘴脸,或者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也不错。可是普遍被认为社会地位高、待遇也很好的医生却是自杀率最高的职业。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