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金兵为什么这样做?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历史记载很简单,大意是:有一天半夜,一支从外地前来勤王的宋军兵马,为了争头功,前来劫营,被金兵打退。同在金兵大营谈判的宋方大臣吓得直哭,而赵构却泰然自若,浑然无事一般。令金兵统帅称奇不已,认为大祸临头了还能够如此表现,不太像皇家子弟。于是,就提出了换人的要求(25)。此事遂成为一件让人无法说清的历史谜团。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后代人不了解当时人们的心态,所以才会觉得无法理解。事实上,按照我们今天的想法,或许恰好因为他的这种表现,才更加可以认定此人就是皇子。因为,只有这种生在深宫、长在深宫里的公子王孙,才会如此不懂得世事的凶残险恶而不知道害怕。
此后,金兵由于孤军深入,没等到宋朝廷交齐赔款,便先行撤军了。结果,在新皇帝的领导下,我们帝国没有在国防上进行任何政治、军事上的检讨、革新与建设。其理由,据说是害怕激怒金国人;然后,将唯一可能帮助帝国渡过危机的人物李刚,排除出了决策阶层;最后,皇帝和他的助手们运筹帷幄,策划了一项让人完全无法置信、从而彻底葬送帝国前途的小把戏:钦宗皇帝给金国的一位大将军写了一封密信,策动这位前辽国投降金国的将军发动兵变,大宋愿意里应外合,支持将军搞垮金国,既为辽国报仇雪恨,又可以建功立业。他暗示,将军将成为复国后的辽国皇帝。然后,皇帝又给逃到遥远的中西亚地区的辽国新皇帝写了一封密信,对以往的背信弃义表示歉意,希望恢复一百多年的友谊,双方携起手来,两面夹击,干掉金国。结果,两封密信全部落到了金国人手里。后一封信,是被金国边防巡逻队截获的;而前一封信,皇帝是交给了一位金国派来索要赔款的使节。这位使节以前也是辽国人,谈话中,发了几句金国人的牢骚,我们的皇帝就以为可以把千万人的性命托付给他。
到这个时刻,他和他的臣僚们都已经看出,徽宗皇帝已经不适合继续坐在国家元首的座位上了。
此时此刻,他的大儿子、皇太子赵桓则大喊大跳、大哭大叫,甚至昏厥过去,表示不愿在这种时候继位为帝,最后,于重病之中,被他的大臣们硬是扶到了皇位上去(23)。在中国历史上,如此不情愿地继承皇位的成年人,这可能是头一例,甚或是唯一一例。
此后发生的一切,就像一部夸张而又荒诞的政治童话,充满了黑色幽默,整个帝国陷入到了一场完全彻底的混乱与错误之中,人们颠三倒四,正确的声音孤独而微弱,并且很快就被荒谬压倒。一切迹象都在显示,这个国家已经丧失了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哪怕更换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而我们这位新皇帝,则以他自己后来的作为,准确地证实了这种猜测:这个国家的确已经没有理由继续存在下去了。
第五章解读赵构:骑泥马渡江的皇帝
敌人第一次兵临城下时,本章节的主人公赵构,则表现得相当好。
公元1126年即靖康元年年初,金兵第一次包围宋朝首都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金兵提出的退兵条件是:割地:除了燕京七州还给金国之外,还要割太原、河间、中山三府土地,当时的中山就是今日的河北正定;赔款:黄金五百万两,白银五千万两,绸缎一百万匹,牛马一万头;然后,以亲王一人、宰相一人为人质,就可以退兵。
新皇帝完全接受了这样的退兵条件。尽管谁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找那即便在今天看来,都绝对是天文数字的赔款。假如用购买力折算,这笔赔款大约相当于今天至少几百亿元人民币。
于是,刚刚当上皇帝不久的大哥宋钦宗把弟弟们找来,问谁愿意去做这个人质?老九赵构自告奋勇,愿意赴汤蹈火,去做人质。而且,临走时,他还悄悄告诉皇帝哥哥:如果有什么对付金兵的好办法,就尽管去做;不必顾虑自己(24)。应该说,这份勇气和胸怀相当令人感动。当时,他刚满十九岁。
随后,发生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金兵突然提出要宋朝换一个人去做人质。结果,赵构的五哥被派来替换赵构,并从此被掠到异邦,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故乡。赵构则英雄般地回到首都,并受到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