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李小龙与严镜海结为忘年交,李小龙敬他为义父。而在功夫面前,奉行能者为师。李小龙教严镜海咏春拳;严镜海帮李小龙完善截拳道。严镜海年轻时曾是举重冠军,他把举重技巧改进为健身法,无保留地传授给李小龙。李小龙依法苦练不辍,肌肉更发达,耐力更强韧,爆发力更凶猛。
李小龙是旅美中国武师中,第一个公开招收外国人为门徒的。在古代中国,功夫被视为传家至宝,传授范围只限于家族之内。若授与外人,必须结为父子般的师徒关系。李小龙悖逆古训的做法,自然引起持保守观念、格守门户之见的中国武师的不满。他们认为,国术外泄,华人将会失去在美赖以生存的资本。
严镜海很赞赏李小龙离经叛道的做法。他认为华人在美生存,靠的应是智慧和勤劳。功夫的防身御敌功能毕意有限,因为美国人普遍拥有枪支。他不相信刀枪不入的古老神话。
1964年8月,婚后的李小龙携带妻子莲达移居洛杉矶。李小龙常能与严镜海见面,俩人商议台伙开办武馆,并马上付之行动。前来武馆习武者不论种族、民族和国籍,只要对中国功夫持有兴趣和热情者一慨欢迎。严镜海年迈事杂,武馆的教头和管理实际上是李小龙一人,而莲达则做李小龙事务上的助理。
武馆一设立,便引起西部众多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放出风声,请李小龙“好自为之”、“信守中国国术的行规”。
依鲁桑杜甘愿以李小龙的门徒自称,他同时又是李小龙的挚友和兄长,他教李小龙武术,帮他出谋划策,在李小龙人生的重要关头为他拿主意。在李小龙成了功夫红星后,他不像有的人极力吹捧李小龙,也在吹捧自己。他不恭维,不奉承,而是客观评价。
依鲁桑杜说:“对我来说,小龙并非完人,他有着不少缺点,但无可否认,他确实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天才。”
“小龙最使我难忘之处,并不只在于他的体能及武艺的不凡,而是他广博的知识,不论对人生还是对武术。”
依鲁桑杜却没有提及他为李小龙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这正是他精神的可贵之处。李小龙后来使用双节棍,玩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及他在电影《龙争虎斗》中施展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魔杖,都是依鲁桑杜倾心传授的结果。其中魔杖是菲律宾自古相传的国技,已经成为一种功夫技巧,它不仅适合于杖,还适合于拳,以及矛、棍、斧等多种武器。在美国,依鲁桑杜有菲律宾棍王之称。
李小龙对依鲁桑杜非常感激和尊敬。七八年后,李小龙已是红透半边天,性格变得狂妄傲慢暴燥,很难与人相处。但在依鲁桑杜面前,他不敢张狂,而是尊敬如旧,把他视为大哥。
自负好斗的李小龙当然不会惧怕这些威胁,但为了避免同胞间的倾轧,对自己的计划作出修正。开初,李小龙为了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学员,学习的内容包含多种中国武术,以满足不同学员求学的兴趣和需要。现在李小龙在与学员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只教他们截拳道。因为截拳道是李小龙独创的,不会引起将中国其他门派武术流泄之嫌。李小龙天真地认为,这样便可平息那些武师的怨言,从而避免“踢馆”之类的不愉快事件。
结果,李小龙仍收到一封挑战书。挑战书的落款是来自旧金山的一名姓黄的功夫教头。他在书中以严厉的言辞抨击李小龙的“叛逆”行为,并谴责李小龙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其“行径”引起旧金山国术界的强烈不满,导致他迫不得已下此战书,与李小龙讲手见个高低。
在李小龙不多的武友中,还有一位父辈式的人物——这就是旅美华人国术界首领级的人物严镜海。
李小龙有缘认识这位武术界的前辈严镜海,是因为严镜海的至友祖亚伦的缘故。那时李小龙虽名气颇大,但多限于西雅图的大学和唐人街。别说美国各地,就是美国西部其他城市的人,也压根不知李小龙其人。
一天,来西雅图访故友的祖亚伦看到在寓所前练功的李小龙,蓦然惊叹,这个亚裔青年身手是那么遒劲快捷,灵巧流畅!祖亚伦末见识过截拳道,不知是亚洲哪国的拳法,便上前探问。原来还是个来美没几年的、地道的中国人!
祖亚伦回到洛杉矶,向严镜海叙述他的惊人发现,称李小龙是“功夫奇才”、“不平凡中的不平凡”。严镜海具有宽容大度的长者风范,他逾越门户之见,摈弃年长及首领的尊位而亲来西雅图,去拜访这位尚属无名小辈的功夫奇才。
李小龙对严镜海的“驾到”,并末受宠若惊,而是淋漓尽致地将自己的功夫展示出来,并且毫不留情地将与其讲手的严镜海大弟子击倒在地。严镜海丝毫未流露出责备之色,而是欣赏李小龙的性格和追求。在以后的场合,严镜海不存门户之见,总是向他人推祟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