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 > 第17章

第17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这日后的一代暴君兼雄主,此刻也不过是个小孩子啊”。武安国解下腰间的三眼短铳,交给朱棣,说:“这些都是奉命替徐大将军监制的,本来想送往塞外,没想到蒙古人来得这么急,只好暂时借用。这把三眼短铳射程虽然比将军手上的短些,但一次可连续三发,单手就可以发射。将军在马上用它可能更合手些”。

“是吗”!朱棣接过三眼短铳,把火铳交还给乡勇,翻身上马,在马上四处瞄着,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三军统帅。一会,把短铳插到腰间,打马回到武安国面前,拱手施礼“多谢武典史,先生还有什么宝物,不妨多送我几件,过阵子我回了京城,也送你几样海外奇珍”。

这哪里是将军啊,众人见朱棣如此无赖,都觉得好笑,心中暗道“不知是哪家纨绔子弟,年纪轻轻就做了御林军指挥,好在没上战场,不然岂不是丢人”。

武安国拿起略显笨重的望远镜向来路看去,一队人马打着大明旗号飞奔而来。在距他们二里左右稳住阵脚,一个侍卫服色的人纵马而出。远远的勒住坐骑,细声细气的问到:“前方是何路人马,在此做甚”。

众人见他是个白白净净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十分可爱。并不介意其问话不是很有礼貌,高兴的告诉他,大明怀柔县典史武安国的带领本县乡勇在此杀鞑子,保卫家乡,并问他来历。那少年听说是乡勇,轻轻撇了一下嘴,拨马回本队去了。气得王浩等人小声问候起了那少年的家长。

稍顷,只见明军大队人马两边一分,让出一条出路,一个主将带着三两个随从从阵中飞奔而至。马上的将军不过十七、八岁样子,一张古铜色的面孔生得有棱有角,透着几分刚毅。远远的冲武安国等人一拱手,大声说道:“虎贲左卫指挥使朱立奉皇命巡边至此,幸会各位英雄,不知战况如何”。众人听说是御林军,非常惊讶,见那将军十分礼貌,纷纷拱手还礼。

武安国历史虽然学得不好,也知道明朝有个朱棣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曾派人七下西洋,五次御驾亲征蒙古。二十一世纪北京城大钟寺里面还收藏着明成祖时代的大钟,重四十多吨,后来乾隆自夸盛世所筑的钟和其比起来,根本没脸见人。不知朱棣和这朱立是不是一人,为什么好好的王爷不作,假充什么将军。偷眼仔细打量,总觉得自己的判断没错。再看看那将军身边的几个侍卫,各个面白无须,不是太监又是什么东西。

武安国见朱棣刻意隐瞒,也不愿说破,省得大家见礼麻烦。况且自己所知的历史中,大明朝皇帝都有些怪癖,自己封自己为将军、太师的大有其人,总之是家传的荒唐,不必深究。刚要回话,王浩抢着说道:“来了三千蒙古鞑子,呶,就剩了这么几个”。得意的用手向焦头烂额的俘虏们一指,“这不都在这呢,其他的都被烧死在山谷中了”。

“啊………”几个太监夸张的用手捂住了嘴巴,陪着朱棣下马向谷口走去,没到近前,焦臭的味道扑鼻而来,几人肚子里一阵翻江蹈海,强忍着没有吐出来。而那火势丝毫有见小,看样子不把整个山谷的草木耗尽,是不会停了。

朱棣转过身来,仔细打量眼前这些怪模怪样的乡勇,身上花里胡梢的衣服,头上圆滚滚的铁锅,都是他前所未见的打扮。手中那带木柄的乌黑锃亮的铁管子,更不知是什么东西。但乡勇们没有人受伤,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早就听徐元帅说起武典史的大名,我朝最近在塞外大败蒙古,武典史所献的连环弩居功至伟。若不是有人故意刁难,武典史早就挂印封侯了。这些弟兄们手中的,想必是武典史最新监制的利器,不知是如何用法”。判断出挡住蒙古骑兵冲锋的,一定是乡勇手中的铁管子,朱棣马上显出了浓厚的兴趣,拍起武安国的马屁来。

武安国从一个乡勇手中接过一把火铳,示范给朱棣。“乒”的一声打去,远处一个儿臂粗的树枝应声而断。

朱棣如获至宝般从武安国手中抢过火铳,照着样子借了子弹和炮子装上,放了一枪,把百步外的枯树打了一个洞。自己也被火铳后挫撞得在晃了两晃,差点没摔倒。咬牙挺直了身子,把火铳抵在肩上又放了几枪,掌握了基本用法。欢天喜地的把火铳翻来覆去又摸又看,看来是打算学刘备借荆州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