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黔国公沐冕望着水下风景,羡慕的叹了口气,他很会享受。脚下这艘小游艇的底部安装了一大块玻璃砖,透过玻璃,水下的所有风景尽收眼底。二十余年,沐氏家族就像这水底下的游鱼一样,独自经营着自己的天地。朝廷上的大事,诸王之间的争执,他们不敢管,也不想去管。
西平公沐英是陪伴洪武皇帝开国诸元勋中唯一一个始终受信任的武将。云南沐氏家族实际控制领地排在大明诸侯中的第二位。仅仅次于燕王朱棣。论与皇家关系。沐家好像还比诸王强一些。这些年,朝廷削番也罢,增税也罢,始终没涉及沐家分毫。说起这些,你不得不承认沐家上一代掌门人沐英的远见卓识,一直远离朝廷纷争,却一直与皇室保持着亲密关系。包括其死亡,经过报纸渲染都是因为忧心安泰皇帝之病而心力憔悴。
小游艇内很凉爽,几个婢女轮番摇动手柄。带动装在舷窗上的一个个小风扇,扇叶在传动皮带的驱使下嗡嗡的旋转。将习习凉风送进船舱内。这是诸侯才享受得起的奢侈。可它依然吹不散沐冕心头的燥热。
船舱内的卓案两侧,端端正正放着两封信,一封来自北平郭璞,一封来自当朝皇帝。如果此刻小艇上有一架武侯称(天平),沐冕恨不能将这两封信放到称上,称一称孰轻孰重。北平郭璞沐家不想得罪,建文皇帝。沐家更是得罪不起。况且这是圣旨之外的一封私信。皇帝看到沐家拒绝出兵南洋的借口后,亲笔修书督战。
“一缕英魂秋风冷……”,一首渺茫的歌声从老太监的脑海里冒了出来,冷汗,从其额头上滚滚而下。
“弟出身书礼之家,自幼受圣人之教,君臣常纲,不敢忘之。几度与兄携手临危,全朋友之情而负君臣之义,尝自惶恐,每临深夜,辗转难寐。如今天下动荡之机,君可以负臣,臣不可以逆君。否则秩序荡然,华夏何依?……”
南巫里海风正劲,呼啸的巨浪猛烈的拍击的悬崖边的礁石,溅起无数丈许高的雪沫,一波未及消散,又被下一浪卷起重新摔碎在岩石上。武安国与邵云飞顾不得风急浪劲,拿着一封书信,站在崖边举目西望,远处,滚滚乌云遮住了太阳,墨蓝的海翻滚咆哮,看不到天际。
“当日得遇武侯,子铭方知天下之大,自身见识之浅。遂立志探天下之未知,传华夏文明于宇内。今兄与武侯皆被奸臣所迫,背井离乡。弟只得舍命相从,助兄脱离敌手。然故国非远,呼唤不绝于耳。忠义犹存,责问日日于心。不敢留南洋而对故国之旗鼓,是以借舟西下……”。
“子铭”,邵云飞悲呼一声,手一松,信纸便被狂风卷向海面。冯子铭在前天与几个冯氏家族的水手带了两艘船出海巡视,彻夜未归。众人在洋面与陆地上找了一日夜,才在山崖上的一块石头下根据冯子铭留下的标记找到了这封书信。
“老大,我刚才检查了仓库,子铭他们带足了补给”,郭枫缓缓走上山崖,向邵云飞汇报。
武安国与邵云飞没有说话,心中的伤痛已经无法付诸言语。四日前,沐家遣使节到南巫里,告知圣上下密旨令沐家继续出兵南洋,请南巫里守将自行回避。使节被邵云飞斥回,当时冯子铭的表现已经很异常。二人本以为随之时间推移冯子铭的心结会自己打开,谁料想他一走了之,独自去闯西洋。以两艘快舰闯豺狼遍地的阿拉伯海与土耳其帝国沿岸,结果……。
“弟之愿,过云飞角,环西洋,遍访欧洲诸国,得证地之浑圆。若成,历三年得归,若迷失海上,波浪之间亦可为家,不必见昔日弟兄拔刀相对,神州飘摇,故园泣血……”。
《明》第三卷国难第五章黍离(六)
盛夏的太阳近得几乎贴在海面上,将水面烤出缕缕清雾。阳光穿过透明的海水,在礁石和白沙上面映射出鱼群和战舰的影子。铺满海底的淡紫,明蓝,洋红。赭石色的大小海星和扶疏的五色珊瑚清晰可见,上面卧着慵懒的海参,一簇簇海葵修长的触须随波轻漾。长着橙色条纹的小丑鱼和半透明的虾群在碧绿或赭红的海藻间急速穿梭。纤细的小银鱼们围着嵌在岩石上的黑纹扇贝上下舞蹈,在水底下组成另一个多彩世界。它们可以不理会洋面上的暑热,也不必过问洋面上的风雨。因为它们的世界在水下边。依赖这万倾透明碧波将自己的国度与外界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