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循丧仪兮怆徒然。例展禽兮谥孝贤。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歔。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佐兮孰予随?入椒房兮阒寂,披凤幄兮空垂。
孝贤皇后死后,乾隆帝册立原娴贵妃为新皇后,面对美貌温顺的新皇后,立即想起了嫡妻孝贤皇后。他在诗中说“六宫此日添新庆,翻惹无端忆惘然”。又说:“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故剑久相投。”乾隆皇帝在《捣衣图》上题写的怀念孝贤皇后的诗句
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谒盛京途经科尔沁时,遇到了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当公主与额驸达尔汉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一起侍宴时,乾隆帝面对着24岁的和敬公主,不由得想到了她的生母孝贤皇后,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孝贤皇后是在济南城得的病,几天后就病死德州,所以在以后多次南巡时,乾隆帝再也不进济南城,他怕故地重游,再引起思妻之痛。他在诗中明确表示“恐防一入百悲生”。
乾隆帝认为孝贤皇后的死,与连生二子,而二子又接连夭亡有关系。他表示如果真是如此,宁可不让她生这两个皇子以保全性命。在他看来,皇后的命比两个皇子还重要。他的这一想法在临送孝贤皇后梓宫奉移静安庄时所做的诗中有充分地体现:
凤逍遥即殡宫,感时忆旧痛何穷。
……尚忆宫廷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朕为欷吁而悚听。谓两言之征信,传奕禩以流芳。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唯贤兼备。倘易名于他日,期纪实于生平。岂知畴昔所云,果作后来之谶。在皇后贻芬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今稽古典章,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
此篇祭文,叙事精当,文词委婉,感人至深,不愧是出于名家之手。
嫡子的接连夭折,贤后的突然逝世,使乾隆帝陷入了极度悲哀之中,他心情烦躁,极易生气发怒,看什么都不顺心。许多大臣官员,甚至皇子、宗亲接连受到严厉叱责、治罪。
天人永隔,追思不断
深爱的皇后已经离去,自己再也无法享受她的温存和体贴了,伤感的乾隆对此有着太多的不甘心。他无法阻止孝贤离去的脚步,就只能保留她活着时使用的一些物品,企望以物代人,使自己的哀思有寄托之处,企望让她的影子永远留在自己的身边。
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是孝贤皇后生前的寝宫。为了能使自己时常回到与爱妻在一起的回忆中,乾隆帝下令保留长春宫孝贤皇后居住时的原陈设,将孝贤皇后生前用的东珠顶冠和东珠朝珠供奉在长春宫,还将孝贤皇后及已去世的皇贵妃的画像也供在那里。每年的腊月二十五日和忌辰时,乾隆帝都亲临凭吊。这种陈设和做法保留了40多年,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才下令撤掉,允许其他后妃们居住。
乾隆帝还将孝贤皇后在德州病逝时所乘的御舟运到京师保存。因船大,城门洞狭窄,不能进城。乾隆帝想把城门楼拆掉。当时任礼部尚书的海望想出了一个运船进城的方法,即搭木架从城墙垛口通过。木架上设有木轨,木轨上满铺鲜菜叶,使之润滑。千余名人工推扶拉拽,将御舟顺利运进了城内,从而保住了城楼,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此举虽然是乾隆极度悲哀之下的不明智举动,但确实也体现了他对皇后的痛惜和深厚感情
第三部分节俭爱夫的名后——孝贤皇后(5)
为了表达对孝贤皇后的敬爱怀念之情,乾隆帝亲自写了一篇《述悲赋》。他以激动的笔触,饱含激情地记述了孝贤皇后生前的懿德嘉行,可以说是句句含情,字字珠泪,感人肺腑:
宋人牟益《捣衣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