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这支队伍当头有两人,年长的一个五十岁开外,浓眉大眼,鼻子大如紫皮红蒜一般,面膛发黑,一把棕色络腮胡子横七竖八,身着官袍,此人乃是沙陀部大酋长监军李友金;另一个四十多岁,脸宽眉赤,鼻正口方,颔下留有短髯,披甲顶盔,此人乃蔚州刺史、兵马都督朱邪赤心。这支骑兵正是塞北朱邪氏率领沙陀部兵马,奉天子急诏南下平乱。
李友金与朱邪赤心二人率沙陀兵马往宋州会合康诚训,路经徐州之北有一小城名曰鹿头寨。镇守此寨的义军大将一个名叫王弘立,另一个叫姚周,二将率二万人马在此镇守。
两军对阵城下,密排刀枪,彩旗飘扬,王弘立立马瞭望,只见这主将朱邪赤心头戴闹龙盔,身披烟叶甲,掌中百钉狼牙棒,跨下金睛浑红马,身后一面大红缎子帅旗上书两个象形文字“朱邪”,甚是威武。朱邪赤心左边是监军李友金,右边是三个随军的儿子,长子朱邪克用,次子朱邪克宁、三子朱邪克修,这支唐军不同以往,装束怪异且狰狞彪蛮,不像中原人氏。义军谋士周重言道:“观此装束,这恐是唐天子调来的塞北胡人。”
王弘立道:“我看这帮小丑也不像官军兵马,待我询问。”王弘立拍马向前几步,高声问道:“来犯之师,何方兵马?速速报来!”
朱邪赤心言道:“吾乃蔚州沙陀部兵马都督朱邪赤心是也,奉天子诏书讨伐贼兵,汝等还不快快束手归降?”
吕祖修道求太平,苍天欲终唐朝廷。
合久必分自古事,九峰山上亦显灵。
此时中原爆发了庞勋起义,话说十年前正是公元八五九年,南诏大王丰祜去世,王子世隆继位。只因南诏王世隆的名字正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两位皇帝的名讳,大唐皇帝懿宗李漼不予册封王号。南诏大王世隆闻听此事勃然大怒,不再向大唐称臣,自立为帝,国号“大理”,改元建极。遂策反当地土著,引兵攻陷大唐南方重镇交趾(今越南河内)。朝廷诏告各路节度使调援兵南下,并恩准三年之后南下戍卒可返乡回家。
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已是政权衰弱,朝廷腐败,历时十年才击退南诏。十年征战,使得国力不济,民不聊生。驻守桂林的是八百徐州兵,戍边十年屡次联名上疏,请求返乡却不得应允。朝廷言而无信,自食其言,徐州兵人心震怒。
这军中有一粮科判官,姓庞名勋,字梦举,徐州人氏,长得身长九尺,熊肩虎腰,面如红铜。喜好刀枪棍棒,考得武秀才的功名,官拜粮科判官。庞勋与都虞候许佶借助军心大乱之时,聚集徐州兵造反起义,杀回徐州。
王弘立大笑道:“笑话,本帅岂怕尔等山中胡人,谁可出战?”
“末将愿往!”阵中有孟敬文跃马出将,孟敬文乃王弘立帐下勇将,跨下马,掌中刀,立于阵前大呵沙陀部众将:“大将孟敬文在此,番帮小丑何人前来应战?”话音未落,只听得“贼将休狂,李霓来也!”沙陀大将李霓催马向前,号角连鸣,战鼓擂起,二人不容分说杀作一团。大战十七八回合,李霓并非孟敬文对手,败回阵去。只见沙陀部阵中又出一小将,孟敬文一看是一员小将,年纪二十岁左右,跨下踏雪胭脂马,手中单耳虎威亮银戟,身披锁子连环银叶甲,项上九头狮子闹银盔,再定睛一看这孩子左眼圆瞪右眼瘪,是个一只眼,此人便是朱邪赤心的长子朱邪克用。
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七月十四,庞勋带领率领起义军兴兵北上,沿途贫苦百姓纷纷参加起义。数月之后,起义军占据徐州,名声大震。庞勋、许佶等分领人马在淮口、寿州连克大唐官军。起义军数战威震江淮,穷苦百姓越聚越多,不足数几个月,兵马十五万,号称二十万。
庞勋起义震惊朝纲,唐懿宗命右全吾大将军康承训为各路兵马督招讨,发十四道兵符调集各州府、道兵马,会合沙陀、吐谷浑、达靼各部族兵马讨伐庞勋。康承训奉旨在宋州集结十万唐军,庞勋亲率的五万义军相持在柳子镇。正是:
自古征夫边塞鬼,饮恨疆场无字碑。
王侯未知从役苦,造反方晓社稷危。
再表从蔚州行来一支骑兵约有五千余众,观这五千将士头盔之上均缠有狐尾巾,或是披头散发,或是光头秃顶,人人颈上带兽牙项链,赤露右肩,腰扎羊皮战裙,脚上有的穿牛皮战靴,有的带脚环赤脚行军,个个肩背弯月胡刀,跨下骑的多是西凉汗血马,虽着装不一,但比中原人更加彪蛮强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