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王审琦与赵匡胤兄弟相互施礼,主宾各坐。侍童献上茶水,王审琦喝了一口言道:“下官今日来见二位世兄,乃是有要事密商,耳目众多不便开口。”赵匡义一听明白,遂将左右侍者喝退。客厅之上只留赵匡胤、赵匡义、王审琦三人,匡义道:“已无耳目,但讲无妨。”
王审琦道:“昨日天子临终之时,迷信术士卜算,以为二位世兄如同司马师、司马昭之辈,令审琦拟密诏加害二位。”
赵匡胤道:“君命臣死臣不得不死,天子既有密诏,仲宝兄就应当依诏而行,怎可在此另作图谋?”
王审琦抱拳言道:“将军有功于社稷,我不忍使良臣蒙冤,却受尔等这般奚落,算我没说。”赵匡胤大笑,拉住王审琦谢道:“仲宝救我赵家,匡胤至死不忘,请受我一拜!”说着跪倒便拜,王审琦赶忙扶助赵匡胤。言道:“人命关天,也只君命难授。”赵匡义道:“这几日朝臣皆在议论‘点检做’的木牌,兄长又刚封殿前都点检,是必受人猜疑,我等还当遇事谨慎为宜。”赵匡胤与王审琦也连声称是,三人又闲谈一番,赵普才告辞回府。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冬,后周世宗柴荣长子梁王柴宗训登基即位,史称恭皇帝。柴宗训年七岁,童心未泯,北汉皇帝刘钧得知此事,派使者向辽国穆宗皇帝耶律璟称臣,刘钧自称儿皇帝,约大辽出兵相助,趁机南下。
回到开封宫中,柴荣自得风寒久不能愈,整日不思茶饭,握着卦签与木牌日思夜伏。柴荣握着写有“点检做”的木牌,嘴中不时自语道:“此木化凡尘,点检为天子。”暗想此木莫非就是这木牌不成,点检真要篡我大周江山,想了半宿,柴荣忘记盖被褥不觉睡着。
次日,天明柴荣风寒加重,脑门生热,宫里的太医进进出出却不能医治柴荣之病。柴荣自感大限将到,便传来百官在殿外候旨。柴荣传范质、薛居正两位宰相进见,对二相言道:“朕自感天命已到,决议拟立柴宗训为太子继承皇位,有劳二位爱卿代朕拟旨。”范质拿过御笔拟下诏书,薛居正加盖玺印,柴荣看了甚是满意,又道:“朕自北伐得病,常梦‘点检为天子’怪语,令朕甚是担忧。”
范质道:“梦中之事未必有准,陛下勿挂心上。”
柴荣道:“朕本不信,那日有道人推算又得‘点检做’之兆,且留有一诗。”柴荣从枕边拿出卦签让范质、薛居正观看。二人将那诗读了一番,也不解其意。柴荣道:“诗意难解,但预言可信。传诏殿前都点检张永德革去点检一职,御前听用;赵匡胤与朕有金兰之交,可为都点检。”范质依照柴荣所说又拟下一旨。
范质、薛居正二人退下,宣读遗诏去了。柴荣躺在病榻之上,依旧对卦签之上那首诗耿耿于怀。思来想去,想到王审琦平日素有博学,遂名人传王审琦进见。赵普来至病榻之前,跪倒请安,柴荣令其赐坐一旁,对王审琦道:“朕前日算了一卦,范、薛二相皆不能解。爱卿平日好学,且为朕解破此卦。”柴荣将枕边卦签交与王审琦,审琦若有所思默念道:“曹魏一统和成就?司马师与司马昭。”沉思片刻言道:“此卦预兆若得统一,必为司马氏兄弟所篡。”
柴荣道:“司马师、司马昭乃魏国奸雄,朕怀疑张永德心术不正,故而命赵匡胤做点检。”话说至此,柴荣顿时目光惊骇,惶恐道:“莫非赵匡胤、赵匡义便是司马师、司马昭?”又想适才降旨又封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诡异的预言接连应验,顷刻疑惑得解,赵匡胤兄弟乃真奸雄。柴荣急火攻心,口吐鲜血,王审琦赶忙上前擦拭,柴荣道:“传朕密诏,诛杀赵匡胤兄弟。”说完便咽气归天,终年三十九岁,葬于庆陵。正是:
万事莫问天若何,福祸成败皆自作。
探根寻底到死知,转头已成世外客。
王审琦高声唤来太医,自己装作无事偷偷流出殿外。心中暗想赵匡胤有功于大周江山,而柴荣听信占卜之言下此糊涂之诏,若是传了变冤杀好人,不如救老赵家一命做个善事。天子驾崩,百官在朝中举行大丧。赵匡胤与赵匡义兄弟二人同百官吊唁之后,转回府中。忽有家童来报王审琦大人求见,匡胤对匡义道:“正逢大丧之时,府上当闭门谢客,还是不见为宜。”
赵匡义劝道:“王审琦素来稳重,此时前来必有要事相商,兄长必见不可。”赵匡胤也觉有理,遂往客厅去见赵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