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李续宾急忙下马,烧毁所有与朝廷来往书奏文件,大叫:“不可使宸翰污于贼手!”然后,在其手下四面拼残力与敌军死拼的间歇,他自缢于树枝间。《清史稿》写他“跃马驰入贼阵死之”,是为了渲染他的英勇无畏。其实,李续宾自缢,才真是横下一条心要殉国。跃马入阵听上去很壮烈,但有受伤被俘受大辱的可能性,而他自缢一死,完全把生命的主动权操于自己手中,真真一个好汉子。
三河一役,除李续宾等主将以外,二同知(曾国藩之弟曾国华和丁锐义)、一知府、一知州、一知县以及数位道员、文官,皆战死于阵中,近六千湘军,全部壮烈阵亡。
咸丰帝闻李续宾死讯,泪洒龙颜,亲手书敕:“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赠总督,谥“忠武”,极尽哀荣。
但是,三河之败,湘军丧失近六千精兵强将,元气大伤,受挫极深。
浦口与三河的两次大胜,对于太平天国而言,无异于注射了十支强心剂,天京城内的洪秀全等人兴奋莫名。天京、安庆转危为安不说,也打得清军畏首畏尾,使得他们各处的进攻都呈停止态势。
陈玉成不敢怠慢,在调李秀成将兵去救庐州的同时,他本人先率军急行,在庐江县一带派部扎营,准备包抄湘军后路。同时,有捻军数万来援,与太平军一起堵住了从舒城方向可能来援的清军道路。
太平军在三河镇筑有一城,外列九层堡垒,凭河设险,正挡住李续宾前行之路。
此时的李续宾,由于日前攻下城池后留兵守卫,手中仅有五千人马。虽人员不多,湘军以一当十,奋勇冲杀,攻克三河防线九层堡垒,杀敌七千余人,而湘军也阵亡一千多人。
清军后援不至,太平军与捻军大集,共十来万优势兵力,连营十余里,夹围了李续宾的湘军。如此一来,湘军被太平军来个反包围。其实,李续宾进攻三河之前,其手下同知丁锐义就劝他:“孤军深入,留兵回城,分力之半,死伤复多,士疲将骄,贼援将集,而我军贪进不已,正所谓强弩之末也。假如贼军断我饷道,舒、桐等城守兵太少,见胜则怠,见败必溃,不如退师桐城,休息待援。”李续宾图功心切,自视过高,不听。
面对二十多倍于自己的太平军,湘军诸将内心发慌,请退守桐城,李续宾不允。
所有这些胜利,完全归功于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两位新锐统帅。二人出手不凡,给世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胜利走向胜利——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及东征苏常
在太平军浦口与三河大胜的几乎同一时间内,由于共振效应,大清国四处开锅一样,乱起纷纷——贵州、湖南苗民四处杀伐,云南回民杜文秀围攻昆明,河南、山东的捻军数十万人东奔西驰,四川也有云南贼闯入杀戮,清廷急得口干舌燥,忙得四脚朝天。
11月15日凌晨时分,李续宾召集部众,开始突围。一路血战,至樊家渡时,天色已亮,忽然四野浓雾大起,太平军趁势从四面八方会同捻军分队包抄,湘军惊溃,多名将领在阵中被杀。
李续宾冲荡苦战,手中刀已经杀残,仍不能杀出重围,敌军大有愈杀愈多之势。
营垒皆破情势下,有将校劝他跟随残兵之后,众人保他血战溃围。李续宾沉吟片刻,坦言道:“军兴十年,总以退走败还损国威严。我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我抱必死之心,不愿从我者可自觅活路。”
将士感泣,皆高声呐喊:“愿从公死!”
薄暮时分,李续宾率残众开垒击敌,击杀数十百人,其弟总兵李续焘和副将彭祥瑞皆战死,仍不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