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苏-35战机虽然强悍,但并非无敌。面对以4马赫的高速袭来的AIM-120C型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安德罗波夫”一边凭借战机的高机动性能全速规避着即将到来的审判。一边打开苏-35战机上的电子干扰机,目的是要干扰导弹的雷达信号,以摆脱导弹的追击。但是忙中出错的他,忽略了一个致命的细节。
AIM-120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制导方式,即“追踪干扰机”方式。如果敌机打开干扰机,AIM-120中程空对空导弹就会寻着干扰电源的来源打过去。面对AIMA-120具有先进的电子设备、较高的接近速度和优秀的末端机动性能,被它牢牢锁住的飞机很少有幸存的机会。
随着导弹飞至距“安德罗波夫”的座机8米的范围内,AIMA-120导弹的战斗部中所装备的主动雷达近炸引信起爆战斗部中重达18.2千克的高爆炸药。巨大的爆炸冲击波混杂着无数的破片,顷刻间将崭新华丽的苏-35战机的外壳打成了马蜂窝状。
2007年12月13日夜的那次恐怖的突袭中,邓礼贤上尉和他的战机虽然及时转场到了泰国皇家空军的机场,但是刚刚由美国飞回新加坡的妻女却永远的留在了新加坡的巴耶利巴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在泰国的日子里,邓礼贤上尉没有一天不为复仇的烈炎所吞噬,悔恨和愤怒让他时刻都想升空与印度空军血战到底,今天机会终于来了,即便是面对性能优越的苏-35战机,但是邓礼贤上尉还是义无返顾在艰难的躲过了超视距的迎头攻击之后,驾驶着战鹰全速追了上来。但是在具备后射能力的苏-35面前,背后并不是死角。
第二十章:逐鹿长空(一)
使用空对空导弹攻击后方目标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直接向后发射;其二是向前发射后再转向180度攻击。长期以来俄罗斯空军对这两种方法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试验。
其中直接向后射击的导弹是使用一种特制发射架,可在发射前向后旋转180度并释放导弹(或是直接向后安置)。导弹弹尾加装弹头型整流罩,以使导弹对战机及自身的气动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当投放的导弹(后退)速度接近0时,启动弹上发动机、推开整流罩并开始加速。使用这种方式的麻烦之处是发射架向后旋转及导弹点火时机的问题,且操作过程繁复,对于机动性很高的战机来说似乎不太实用,而比较适合机动性差的轰炸机。但其优点是不需要担心导弹制导头抓住载机自身而造成误击,也就是在制导技术上比较简单。
而转向发射则要考验载机的监视系统与制导技术。当苏-35战机通过尾锥内后视火控雷达发现目标后,将资料传给导弹并发射,用无线电传输目标数据引导导弹完成转向,直到导弹已飞到战机后方,确保不会锁定载机自身后再打开制导头让导弹自行接战。这个过程看来复杂,其实载机数据引导时间极短,大概在个位秒数之间。此刻苏-35战机所装备的具有中途制导数据链的R-73M2就具有此种操作能力。
在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同时向那架可怜的F-16C/D轻型战机发射了一枚R-73M2中距空对空导弹。在双重命中体系下,这样的攻击无疑宣判了这架F-16C/D轻型战机的死刑。
20公里的距离已在R-73空对空导弹自身制导头的探测距离内(R-73的制导头探测距离为20公里,新型可达25公里),因此只要确定目标在离轴发射射程之内,所以德那巴汗和他的长机“安德罗波夫”所要做的让导弹射出后转向目标方位,由制导头自行搜索即可。此过程只需指引方位,不需测距,这种情况下红外线探测器就够了,导弹的自导头的攻击精确度甚至优于雷达。
而面对着高速袭来的R-73空对空导弹,邓礼贤上尉没有太多的紧张,面对着驾驶舱内不断闪烁的雷达告警灯,他反而有一种超然的心境。他紧紧的注视着自己面前的战机界面。将自己所携带的2枚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和2枚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连续发射出去。
随着一声响彻曼谷夜空的爆炸声,邓礼贤上尉的座机熔化成了点亮古老佛国夜空的星辰。但他的牺牲并非全无价值。2枚AIM-120先进中距空对空导弹死死的咬住了“方块A”中队中“安德罗波夫”的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