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629
离心电磁炮的成军起步很晚。中间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戏剧化的事情,我们以后有机会再叙述吧。自2006年开始全力实施,已经来不及制造陆基的战略离心电磁炮,仓促间只得从中岳岛号拆下一部分主炮部件和30台完整的离心电磁副炮,分部件运输到咯拉昆仑天军防御工程线,上山安装。即使是152毫米离心电磁副炮的主轮盘也有数百吨重,中岳岛是在船上现场定点制造的,拆下来后运输难度主要集中在副炮的主轮盘上。先尽量利用水运从渤海运到长江口溯江而上直抵重庆,继以铁路运输,借鉴了德军用铁路载运数百吨的轨道大炮的工程经验,最后经青藏铁路运抵山下,上山工程是最为复杂的最后一道运输工程,使用了12架最大型号的直升机环形围绕着吊起了轮盘,每条吊索都有拉力传感器,集中到主轮盘中心的计算机,中岳岛派去的运输工程负责人不顾劝说,自己坐到了轮盘中央,按照计算机数据现场指挥各个方位的直升机取得平衡,慢慢地,把一个个数百吨重的大家伙吊上了海拔4000-5000多米的一座座高山峰顶工程工地。
战后检讨,苏军4万多门大炮的同时密度还是不够,德军最著名的防守专家哈的-海因里西指挥了这场惨烈的战斗,他把部队在苏军炮击时撤出一线阵地后几千米,弹幕推进后又机动插了回去。这种机动固然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如果苏军拥有同时饱和覆盖几千米纵深的同时密度炮击能力呢?那样当然任何机动战术也没有用了。人员和车辆在短时间内能够跑动的距离有限,这个距离的半径方圆之内,若是每间屋子大小的地方都同时落下1发炮弹,那么一切也就同时毁灭。计算表明这个同时密度对于几千米方圆的泽落高地来说大概需要数十万门大炮,那是全世界所有大炮的数量之和,朱可夫当然办不到。
发展到现代,为了追求同时密度,从火炮设计到炮兵战术可是费了大家不少脑子,从首次爆发射速概念到非瞄准线射击,各种办法弄了一大堆,一门155榴弹炮的同时密度可以达到十几发了,不过射程很近。火箭炮有同时密度,但是对点打击的准确性差了不少。
直至中岳型离心炮的出现。
1个152车载离心炮分队还有4辆30吨弹药车,1辆炮兵电战指挥车,8架远距离侦察校射制导炮兵连级无人机,其它辅助车辆。可使用中岳概念多节组合弹,2节推进1节战斗部的3节增程炮弹的最大射程达到1000公里,单弹头同时密度为2448发/5秒,这样一次齐射,使用反装甲子母弹可以完全毁伤8平方公里内的一切装甲车辆,使用钢珠子母弹可以完全消灭50平方公里内一切抬头看得见天空的动物。
624-627
暂删节
628
…
这样,标准步兵营的编制1100人,拥有30架直升机和地效直升机,4组16辆成组坦克,4台152毫米离心炮车,6辆152重迫击炮车,50辆全通过性战斗装甲车,12辆连级和营级电战指挥车,大量的战斗支援车辆,6台离心弥漫射击式防空反导车对指挥和后勤各要点做半球罩状保护,完备的医疗后勤系统和102架排、连、营级无人机,具有3个3级节点,1个用于100公里平面作战半径区域,2个用于1000公里立体作战半径区域的2个方向。
这样1个营的综合作战能力不好比较,单独作战能力至少相当于美军2个师加1个旅级直升机作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