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营长猛然意识到,出现了一个大漏洞:搜索打击美军无人机群并不是一个高难度任务,因为无人机的速度低、出于侦察需要,飞行高度应该也不很高,但是需要我们的各个装甲车现身、使用雷达对空搜索、使用雷达经火控计算机控制的机炮机枪精确射击,但是,现在各车都“埋”起来了,而美军导弹将在1分钟内到达!
819
第一快速反应师空运装甲团电子战分队受命紧急接通恰赫拔哈尔港伊朗军队雷达-防空网电子端口。少校分队长对任务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美军要利用港口的稠密人口防范我军的炮火优势,完成登陆港口,事先一定要消除我军在港口区的防空反导能力,此后才能使用轰炸机做区外撒布弹药攻击,因此第一轮攻击应该是巡航导弹扮演主角。
对抗巡航导弹攻击,主动防御是使用雷达-火控计算机自动控制机枪机炮的射击。美军巡航导弹速度一般低于1马赫,我军小口径高射机炮和机枪的射程斜距一般在1000米-6000米范围,导弹冲过这段射程的时间内,雷达控制机枪机炮有机会射出数以百计的子弹炮弹,有一定把握打掉体积较大飞行较慢的巡航导弹,并且,我们也有短距防空反导导弹可用。关键是雷达要能够在较远距离发现这些巡航导弹。无论多么隐身的导弹到了目视距离都会被发现,雷达的作用就是比人眼发现的距离远,越远越好。可是我军港口营为了保存力量反登陆,不准备用主力对抗美军的第一轮巡航导弹打击,已经“埋”起来了,只有6辆雷达车配合防空反导车构成6个防空反导车组放在外面可以发扬火力,这6台雷达性能很好,但是数量不够。伊朗军队在港口区有数十部各型雷达,但是性能较差,还有一百多部防空反导高射炮组,但是控制系统落后。如果能够把伊朗军队的这些防空火力与我们的优质雷达-火控计算机分片组合起来,虽然不可能立即构成有效的一体化操纵战斗力,但是至少在发现目标距离和射击准备、射界和火力的合理分配组织上会大大提高效能,这需要将我军雷达火控计算机与伊军雷达火控系统初步联网,刚才奋战了2个多小时,端口已经接上,正在联网调试,电子战分队和伊军技术人员都在忙得团团转,突然接到警报:美军的高速超低空巡航导弹群将在90秒内到达!
分队长意识到,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还有50秒,计算机联网还是无法调好,我军雷达屏幕上显示,一群导弹从距离40多公里的海面上升了起来!
820
恰赫拔哈尔海港。
营长奇怪在此紧急时刻,脑子里怎么会想起中途岛海战的情景。是的,鱼雷换炸弹,炸弹换鱼雷,南云司令官换一次还可以原谅,换来换去就错了。事后看,哪一种决策都是正确的,只有反复改变决策是错误的。现在也一样。各车既然已经掩盖好,就不要再打破掩盖出来作战。与伊军的联网既然弄不好,就放弃,各自独立作战反而能够发扬各自的火力。美军的无人机群相对很慢,飞到这里的只有这么一群,打掉一架美军就少一双眼睛,后面再派,只怕你时间上来不及了!
关键时刻,营长把握住参谋长指示的核心,以不变应对突变,下达了正确的命令。
821-830
821
40公里外跃起到空中的导弹被港口楼顶化学激光炮连连击落,这群导弹只有30多枚,冲到十几公里远近时又迎上了一批短程反导导弹,冲到5公里远近,飞在150米高度的导弹群还剩不到一半,却被港口射来的几十条机炮火流盯住了。
但是,大批雷达和高射炮的位置也随之暴露。
822
电子战分队长此时在技术上成为中伊两军电子协防的协调指挥官,他布置3部中国军队的雷达向海面低空搜索,3部搜索无人机。少校明白伊军的雷达都在盯着海面,百十米以上高度的导弹飞到二十几公里远近还是能被伊军雷达看见的。注意搜索美军无人机的指令已经转达给伊军,他们认为这件事的难度不大,能飞几百公里远的无人机的体积绝不可能很小,搜索发现不是难事,甚至目视搜索都能看见,“如果真有这么一群无人机飞到的话。”伊方指挥官语气之中明显流露出对中方判断的不以为然。
一般说来,伊军电子战指挥官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战前情报显示美国人没有这种能够飞几百公里、体积还小到飞临头顶还未被发现的无人机。但是分队长对上级的判断深信不疑。他调集了宝贵的我军雷达的半数力量用于搜索头顶的天空,无论如何,美军导弹已飞临阵地眼前,无人机必然已在头顶。
就像给师指的命令做注脚,车载大型相控阵雷达与多点在高大建筑物上分布的单兵雷达点和我军无人机计算机合成构成的稀疏矩阵式的巨型相控阵雷达“地网”很快搜索出了第一架美军无人机,这是一架1米方圆大小的家伙,比我军无人机大2倍,我军无人机的小体积是很难被伊军搜到因此也不怕被误击,而我军无人机本身作为地网的天线节点也就成为地网的一部分,各个节点信号的固有特征都是中心计算机已知的,所以地网可以向外看,却看不见自身,因此也没有地网对我军无人机误判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