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大宋冼冤录 > 第6章

第6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哎呀!”女子走到下坡处,一个脚步收不住,突然感到自己撞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她一下子惊得魂飞魄散,怔在那里话也说不出来,连包袱掉在地上也没发现。

“姑娘,你没事吧?”一个低沉有力的声音在问她。

女子听出男子的话中没有敌意,偷偷的抬眼望去,发现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魁梧,气宇轩昂,书生打扮的男子,这位男子有个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的特征,他的脸黑如锅底,前额还有一个月牙形状的印痕。她害羞的低下了头(奇*书*网-整*理*提*供),轻轻的说了声没事,掩面就走。

不料才走几步,她就听见那个男子追了上来,他想干什么?她的心跳到了嗓子口。

“哎,你的包袱忘拿了!”男子追到她面前把包袱递给她。

回到座位,把惊堂木一拍怒声而喝:“邱贵,张小能,本案已明,还不从实招来”

邱贵到这个时候把案情全讲出来。原来是张小能给邱贵出的赖银主意,企图从中渔利若干。事情大白,各责四十大板当堂判决,邱贵立即还清借银三百两,追加利息五十两,张小能教唆犯罪,罚白银一百两交官,另罚劳役一年。审理完毕包公退堂,此案审得明白,判得公正,后人有顺口溜称赞:赖银不想还,受罚又挨板。

包公巧断案,清名世代传。

智断牛舌案

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春,这年包拯三十九岁,赴京听调,进京前写了一首明志诗。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就是包拯出仕做官的座右铭。到京后不去拜权贵,立志廉洁奉公,正身立朝,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清官。包拯接诏命,便立即天长县上任。刚到任,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的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这虽是一个小案,但影响农耕生产,保证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报复性案件,思虑后,想出个“金钩钓鱼计”,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您杀的牛,案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他只杀牛买肉。果然包拯神算,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十分惊恐,又怕刑杖之苦,只好招供认罪。这就是包拯断的第一个案件。

女子羞红了脸,她接过包袱,说了声谢谢就匆匆的往前赶路。

第一部狸猫换太子

序章

深秋时分,天气已经很凉了。

在开封府外灵山的小道上却有一个衣衫单薄的女子,步伐艰难的一步一步的向开封府走来。她大约二十多岁,容貌秀丽,一双大眼睛因为惶恐让人觉得份外怜惜,她走几步就不时的回头去看,好象后面有什么吃人的猛兽在追她似的,她额头上的汗珠已经沾湿了她的头发。在这寂静的山道中,她那沉重的喘息声越来越响了,四周似乎都是这可怕的声音。

女子来到一个转弯处的山坡上,吃力的坐了下来,实在是走不动了,她捶了捶腰,从包袱里拿出一个僵硬的馒头,用力的咬了一口,抬眼望去,隐隐约约看到了开封府的影子,嘴角间竟然露出了一丝笑意。她把馒头塞进包里,浑身不知从哪里生出了一股力量猛的站了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朝开封府走去。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