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啊?为什么?”
傅索安摊出了她的分析:侦查到她头上,民警定会去她家,一查没人,马上会认为已逃脱;于是计议追捕,追捕要线索,其他五人即是线索,只要查清五人的亲友关系,他们会一一登门查找的,所以金国安的伯伯家定在追捕范围内。
那么怎么办呢?对此,傅索安也有考虑:事到如今,先要保证自身安全,所以得逃避追捕。鉴于他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生活,所以他们应当找一份工作。全国的城市都在闹“文化大革命”,根本不可能找到工作的,因此宜去农村。去哪里?可以去内蒙古傅索安“革命大串连”时认下的干娘那里。干娘挺喜欢她,一定会接纳他们一行,而且,干爹是生产队长,有权安排他们在那里安家落户。
傅索安一说,金国安五人都愣住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当“山下派”的结果竟会是去内蒙古当农民!一时间,他们谁也不吭声,用沉默来表示对傅索安这个决定的怀疑、不解和反对。傅索安知道这层意思,于是又抛出了她这几天思考的部分内容,大意是:“文化大革命”进行到这当儿,还没有马上结束的迹象。这场革命,在政治上自是一个极其伟大的胜利,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在经济上却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根据“美国之音”、苏联“和平与进步”等电台(傅索安有时收听这些短波敌台)所透露的数据看,“文化大革命”开始近两年,全国工业、农业、商业等的产值都直线下降,对国民经济构成了一种目前看来尚算潜在的威胁,但即使现在就结束“文化大革命”,这种威胁也会在一年二年后显露出来。
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观点看,今后一段时间,国内不可能、也没有经济能力大力发展工业。
原来,公安机关投入力量侦查这起谢富治交办的案子后,先是去了张厚石家,想弄清是谁揪走了张。但是,傅索安一行去张家时,张家只有张厚石一人,无人能提供这一情况。侦查人员又向张家的邻居了解,也没得到什么线索。于是,改变方向,向小学校的老校工调查。那老校工只在傅索安几个把张厚石押进学校时和这一行人打了个照面,起初只说得出是几个男女红卫兵,后来经过侦查人员耐心启发,才回忆起为首那个女红卫兵“好像有些面熟”。
进一步回忆,又说“大概就住在附近”。侦查人员再请老头子回忆,他却无论如何也提供不出新的线索了。
侦查人员于是开始发动群众,在以小学校为中心的方圆二公里范围内进行查摸。排出了大约二十来名嫌疑对象,傅索安便在其中。侦查人员之一陈明忠是认识傅索安的,因为她是陈冬芳的同学,这天在饭桌上便向女儿打听傅索安的近况奇www书Qisuu网com。陈冬芳一听便知道坏事了,佯作镇静敷衍了几句,待父亲一走,马上奔大沽口来报警。
当下,傅索安听了陈冬芳的一番叙述,强迫自己压下心头涌起的惊慌,说:“没关系,意料之中的事,我已有了思想准备,他们迟早要找到我们的。”
陈冬芳说:“我这就赶回去,再打听打听情况。”
傅索安说:“你不要回天津了,你一回去,多半就会被公安局抓去!”
陈冬芳吓得脸色惨白:“这……这是怎么的?”
应该承认,傅索安在同龄人中确实属于思考问题方面的佼佼者,她对面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公安局侦查案子,只要到了已有确凿怀疑目标的地步,案子就差不多要侦破了。她傅索安住得距张厚石最近,应当是二十来个嫌疑者中的一个重点怀疑对象。而且,由于其他嫌疑对象没有做此事,所以肯定都有“不在现场的证明”,只有她连人都不知去向。这样,侦查人员势必把她作为惟一的目标来进行重点侦查。只要稍稍一查,他们就会发现她的周围是哪几个人,而这些人正好和老校工所看到的人数、性别等都相符,到这一步,案子就算破了。所以,现在六个人谁也不能回去,一回去就会被抓起来。
那五人被傅索安的分析惊得目瞪口呆。好一阵,才有人战战兢兢地问:“那怎么办?难道我们就一直在这里待下去?”
傅索安在这三天内已经对终于面临的这个“万一”反复作过考虑,当下断然道:“这里也不能待,必须离开,一个小时内就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