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狂花凋落——一个女知青的克格勃生涯 > 第58章

第58章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的首任校长是布特卡少将,这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胖老头,身高一米九二,体重将近三百磅,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曾作为红军间谍潜伏柏林十四个月,获得并发回了大批情报,战争结束后,被授予“斯大林勋章”、“一级红旗勋章”,并获得“苏联英雄”称号。布特卡少校是语言方面的天才,他精通俄、德、英、法、中五国语言,此外还粗晓日、朝语,曾有过外国语言方面的专著出版。战后,布特卡一直在从事特工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出任过莫斯科谍报学校校长,算得上是克格勃中屈指可数的几位特工教学专家中的一个。

傅索安抵校后的当天晚上,“契他伊斯卡雅”学校为当天报到的八名教官举行欢迎仪式,并设宴招待。酒席上,布特卡校长向傅索安等人介绍了学校的有关情况:目前共有学员一百五十名,分为十五个班级,每班学员为十人,每个学员所学的特工技能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根据他们本身的特点分别予以“情报”、“行动”、“宣传”、“游击战”四个部分的训练,学制从三个月到十八个月不等。

傅索安不久就知晓了布特卡校长所说的学校所设上述四个部分的用意——情报,即重点培训以窃取中国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各类情报为主技能的情报特工,这部分学员在毕业后将被派往中国潜伏或短期活动,以窃取情报为主要内容。

行动,即重点培训以暗杀、绑架、爆炸等技能为主的行动特工,这部分学员毕业后将被派往中国进行短期活动,从事破坏和制造恐怖。

宣传,即专门培训进行反华亲苏煽动活动的演讲、制作宣传品、散发张贴宣传品、设置反华广播电台等技能的特工,以便在需要时潜赴中国进行活动。在这方面,克格勃有过成功的记录,1962年的“伊塔事件”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他们特别重视。

这次带回苏联的,还有一个林彪座机上的发动机。克格勃根据发动机上的钢印号码很快就查明那架失事的三叉朝确是中国从英国进口的运输机。但最后确认死者确是林彪,则是在一个多月后的事:克格勃收集了大量林彪生前的照片,予以研究,进行“头骨鉴定”。在精密仪器下,专家发现有几张照片上林彪头部的右上角有一个伤疤。头部皮肉极薄,形成如此明显的伤疤的伤口当时肯定会在骨头上留下永难消失的痕迹,专家据此认为:如果从温都尔汗搞回的头骨确是林彪的,那么在相应位置应当找得到受伤的痕迹。经验查,果然发现头骨上有受伤痕迹。这样,克格勃便向苏共中央政治局作了“林彪死于‘九·一三事件’”的汇报。

那时,傅索安已经去了“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了。

第十一章女扒手的悲剧

28

她的扒窃技艺令克格勃专家眼界

大开:看守所里,她对押解她的军官行

窃;特务学校里,十一名教官成为她的

行窃对象。

傅索安随克格勃调查组从乌兰巴托返回苏联后,又去喀山克格勃第四高级特工学校待了一个多星期,便接到克格勃人事管理局的通知,让她飞往莫斯科,与其他几名教官一起去“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报到。

1971年11月2日,傅索安和七名苏联教官抵达了“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这所位于苏蒙边境贝加尔湖畔的特务学校,据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由杜渐所著的《苏联秘密警察》介绍,在7O年代中期已呈“特务城”的格局,里面除了“中国部”,还有“日本部”、“越南部”和“朝鲜部”,专门训练赴中、日、越、朝四个国家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工。但是,傅索安当时初抵“契他伊斯卡雅”特务学校时,该校还只有一个部,即后来的“中国部”。这所特务学校当时占地面积四百五十亩,作为一所学校来说,这是一个惊人的面积了。

小说APP安卓版, 点击下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