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公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一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真正划时代的——中国的封建时代从此终结,共和新纪元开始。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自清中叶以来一直积贫积弱、僵化自封、被世界潮流抛得一年比一年远的中国,终于跨前了一大步,希望又降临了这片长期被历史阴云笼罩的东方土地。
都知道这场革命首义于湖北武昌,随后各地摧枯拉朽,清王朝土崩瓦解。但当时革命党人殚精竭虑、不惜血本投入、寄予极高期望的,却是当年4月份的第二次广州起义(相对1910年2月12日广州新军起义),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的那场战斗。
第二次广州起义之前,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十五年内连续发动的九次起义虽然让人们看到,清王朝已是满地岩浆,但这棵生长了二百六十多年的老树虽遍体鳞伤,根基还未被撼动,它的统治还在苟延残喘中一年年延续。
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屡起屡仆,已经急了眼。他们对这次广州起义做了精心准备,广州起义财力的宽裕、装备的充足、人员的精悍、组织的周到,都远远超过历次起义。
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汪精卫投日,变成天字第一号大汉奸,这极大打击了中国抗战军民的士气,并给了卖国贼以莫大鼓舞。汪精卫叛国后,抗战中掀起了一股投日附逆的逆流,南京伪政府的军队迅速膨胀,最盛时达到一百多万,在抗战中起了极坏作用。
汪精卫这个名字,从“如雷贯耳”变成了“臭名昭著”。抗战期间,在浙江、重庆等多个地方,民众仿效跪在杭州西湖岳庙前的秦桧夫妇像,为汪精卫和陈璧君也塑了跪像。
一代英雄,沦至千夫所指。“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汪精卫的体内,流淌的还是当年的热血吗?
知道自己受到万众唾骂,并考虑到后世声誉,汪精卫在多个场合潸然泪下。他此前私下说过的一席话可算他的自辩:“别人去送国还不如我汪某去送。别人送国是没有限度的,而我送国则有限度,不能让他们把国都送完。”
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汪精卫的健康日益恶化,日本派出最优秀医生为他诊治也无力回天。1944年3月,汪精卫赴日治病;1944年11月10日,汪精卫病情加剧,在名古屋帝国大学医院死去。两天后,在陈璧君和日本军官的护送下,他的遗体专机运回国内,按其遗愿葬在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以表示他是孙中山的追随者。
起事首先要钱,同盟会总理孙中山不愧是筹款融资高手。起义准备期间,仅召集各地人员的路费就每天开支五千元。在南洋槟榔屿策划的孙中山召集当地华侨党人,一晚上集资八千元,又命同盟会各首领分赴各地劝募,数日之内又得五六万元。
这次起义,预算开支十三万港币,但实际募捐到了十八点七万港币。其中美洲华侨捐助了七点七万元,南洋华侨给了八万元。
在华侨中,为革命捐款最踊跃的是民间团体致公堂(洪门),洪门的传统宗旨是“反清复明”,在反清上和革命党人一致。更重要的是,孙中山1903年就加入了檀香山致公堂,职位是“洪棍”——这个让人想到恶棍、讼棍、党棍的名称很不好听,但实际是“元帅”的意思。为给广州起义捐款,维多利亚致公堂变卖堂产,一下交给孙中山三万?三千元。
章炳麟素来对孙中山不大服气,民国建立后选大总统时还说,“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但对孙中山的筹款能力,只能表示佩服。
这些钱主要用来购买军火:从日本购枪五百一十三支,从西贡购枪一百一十六支,从香港购枪三十多支,再加上历次失败的起义留在香港的枪支,总计七百七十多支,所有枪支都配备了足够的子弹。
死在抗战胜利之前的汪精卫逃脱了审判。日本投降之后,他的墓地被蒋介石炸毁,而他的遗孀陈璧君则被送上了法庭。
1946年4月16日,毕生仰慕、支持汪精卫的陈璧君被以汉奸罪判处无期徒刑。陈璧君在法庭上依然咄咄逼人,将对她和汪精卫的指控全部否认。接到判决书时,她还说:“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
1959年6月17日,六十八岁的陈璧君死于狱中。[奇+書网-QISuu.cOm]
1911天地玄黄
如果像现在的媒体爱干的那样,评选“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大年份”,甚或只选出三五个年份,1911年都不可或缺——这一年的历史意义可绝不仅仅是政权更迭、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