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第十三章李自成诈降成功(二)
陈奇瑜沉呤着说:“那你说说,你们准备怎么个投降法呢?”李自成说:“大人如果准降,请在峡谷口放三声号炮、两炷狼烟。峡谷中的义军见了,便知道陈大人准许投降了。他们会立刻放弃抵抗。之后,在陈大人指定的时间,指定的地点,各路义军列队走出谷口,向陈大人投降。”陈奇瑜问:“武器呢?”李自成回答:“就地放下武器。凡是投降的义军,全部空手而出,一刀一枪都不准带出谷外。”陈奇瑜沉默片刻,改颜哈哈大笑,走出大案,上前亲自给李自成松绑:“好好,你们想得很周到,果然是真心投降。起来吧!”“李自成
谢过大人。”陈奇瑜安抚李自成说:“本堂将秉报朝廷,既往不究。等皇上恩旨下来,你们还可以改编成官军,为国效力呀。”李自成大喜,再拜:“秉大人,义军弟兄就盼着这一天哪!”
扬嗣昌急道:“当此万急时刻,臣建议火速调集六百里内所有兵马进京勤王,以解燃
眉之急。”崇祯嘲道:“六百里内,朝廷有哪些兵马?”扬嗣昌道:“调拨给陕西巡抚陈奇瑜的八万官军,前天刚刚起程南下,估计不出一百五十里。”崇祯眼睛一亮,站定下来,道:“飞马传旨,令他们立刻掉头北上,投入京城保卫战。”洪承畴大急,又上前奏道:“皇上,陕西陈巡抚如果得不到朝廷援军,就难以全歼车厢峡里的流寇。”崇祯说:“现在京城比陕西更要紧!至于车厢峡里的流寇,先让陈奇瑜围而不歼,待退了清兵后再说。”洪承畴又秉:“即使如此,在南下官军抵京勤王之前,皇太极仍有可能先于官军兵临城下。”
崇祯又急得没有了章法,道:“这、……你们赶紧设法退敌!”扬嗣昌看一眼洪承畴,两人开始搜肠刮肚地算计起来。扬嗣昌扳起手指头,道:“西山马标,有骑兵一千……”洪承畴打断他:“不。刨去老弱与空额,最多只有三百余人。但通州大营有近卫军两千。”扬嗣昌道:“近卫军需用在京郊阻击,不能进城护驾。”洪承畴扳手指:“京城御林军共有两千五,另有锦衣卫八百……”扬嗣昌也扳起手指:“西直门有守城兵勇一千二,朝阳门有兵勇一千……”洪承畴说:“宣武门有兵勇八百,崇文门有兵勇六百五十……”崇祯焦急地看着两个大臣指东画西的、扳着手指头点兵,却无可奈何。
王承恩在小太监陪同下匆匆赶来。小太监边走边说:“八旗军快要兵临下了,皇上龙颜大怒。大臣们急得火上房似的,洪大人叫小的赶紧请公公来……”王承恩立定,冷静地说:“听着,马上传命给九大管事太监,叫他们把手下人全部召集起来,待命。”“是。”小太监刚要去传命,又被王承恩叫住:“完事后,立刻到东厂去,面见吴、刘两个当班太保。传我的话,叫他俩火速抽回京城各地的所有眼线、卧底,回东厂待命,准备应变。都清楚了吗?”小太监秉道:“小的清楚。”
王承恩道:“你重复一遍。”小太监以一副嫩嗓子俐索地重复:“传命九大管事太监,叫他们召集所有手下人――待命!完事后,去东厂面见吴、刘两个当班太保,叫他们火速抽回京城各地所有眼线、卧底,回东厂准备应变!”王承恩满意地说:“不错,你叫什么名字?”“小的叫王小巧。”王承恩夸道:“好名儿!王小巧,用心办差,公公日后会重用你。”王小巧高兴地说了一声:谢公公!飞奔而去。王承恩踏上乾清宫玉阶。
王承恩进宫时,看见扬嗣昌洪承畴两大臣仍然掐指头点兵。他不由地站下了。扬嗣昌说:“对了。前门那儿还一股子保安部队,七百多号人!”洪承畴说:“各王公大臣府上,都有一些家丁、护勇,拢到一块儿,最少上千人。”扬嗣昌掐算着:“这么算来,御林军、锦衣卫、九门兵勇、保安部队,还有家丁护勇们,一共是……”洪承畴插进来说:“一共是八千八百余人。”扬嗣昌叹道:“太少了,只怕顶不住清军攻城。”
这时候王承恩昂声道:“两位大人忘了,紫禁城里还有五千五百个太监呢,老奴可以领着他们登城杀敌呀!”洪承畴、扬嗣昌惊讶地看着王承恩。王承恩又上前道:“大人们可能还忘了,京城里还有一百零八万百姓啊,其中最少有二十万青壮。为何不把他们动员起来保卫京城呢?咱国库里虽然没多少银子,可有的是封存的刀枪啊……”洪承畴与扬嗣昌互视,两人不约而同地叫:“对啊!”
崇祯腾地跳起来,激动地高喝:传旨,关闭京城九门,着所有御林军、锦衣卫、九门兵勇、各宫太监、民间青壮、保安部队,全部上城布防。朕――要身披甲胃,执天子剑,亲临午门,与皇太极的八旗军决一死战!全体臣工齐声喝道:遵旨!
这可能是崇祯皇帝一生中最勇敢而辉煌的时刻,也是他既美好又浪漫的时刻……大明大清两个皇帝,即将殊死一博。而千里之外的车厢峡,还有一个危在旦夕的未来皇帝。
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