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章 形势
“辽东目前的局势大抵如此,赵烈廷的策略是积极防御,以守为主;王祯化则绝口不言守字,素元,你以为辽东前景如何?”方中徇介绍完后问道。
张素元知道方中徇并没有把话说完,如果形势仅是如此,那他不会说不必等太久的话,显然,目前一定是王祯化占了上风,而方中徇不看好他,所以才会这么说。
张素元并没有点破,他知道才华需要展现的时候一定要展现,但没有必要时就得藏拙,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但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尤其是所谓的聪明人。
“伯父,听您所言,素元觉得王祯化缺乏起码的军事常识,为人又骄狂自大,如果由他主政辽东,辽东必危,但有赵烈廷大人坐镇山海,王祯化尚不至肆意胡来。”张素元老老实实地说道。
方中徇对张素元是越来越满意,他一直都在找机会不着痕迹地考验张素元,刚才他没把话说完也是如此。方中徇知道张素元一定可以猜出他没说出来的话,张素元也果如他期望的那样,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话说得含而不漏,没有丝毫的卖弄。
神帝答应了赵烈廷的要求,为示恩宠,赵烈廷离京前,神帝赐他麒麟服一,彩币四,命文武大臣陪同宴之郊外,并从京营中选调五千兵马护送。
袁丰泰自杀后,朝廷曾任命薛永国经略辽东,但他病不任事,一切都委托王祯化代为执行。王祯化掌权后,在辽河沿岸设置六营,每营设参将一人,守备二人,规划地盘,置兵分守西平、镇武、柳河、惠山等城堡。
赵烈廷到任后,企图改变王祯化的军事部署,但遭到王祯化的抵制,于是他上奏朝廷,认为辽河沿岸各城堡容纳不了大军,分营驻守会使兵力分散,若敌人轻骑直攻一营,会引起一营溃诸营俱溃的连锁反应,局面将不可收拾。
赵烈廷主张,辽河沿岸只驻少量游兵,这些游兵轮番出入,使敌人琢磨不定,自辽河至广宁当多置烽火,便于传递消息,西平诸堡只需驻守少量兵马,作为传烽哨探之用,而大军当置于广宁。大军若置于广宁,广宁距辽阳三百六十里,敌人不可能短时间到达,若敌人有什么动静,我军会预做防备。
一如三方布置战略,无人胡搅蛮缠,赵烈廷的正确主张又得到了朝廷的认同,朝廷命令王祯化按赵烈廷的部署执行。王祯化接到命令后极为不满,他将所有军务都甩给赵烈廷,自己则只管领兵,赵烈廷也只能徒呼奈何。
张素元会演戏,他方中徇更是行家里手,这套业务他熟得简直不能再熟,于是郑重其事地摇头说道:“东江之役后,王祯化已完全占据了上风。许文龙的获胜,使朝中很多人以为可以籍此机会,向离人发动全面进攻,一举收复失地。王祯化日前上书说,蒙厥古虎墩兔部有四十万军队可以为他所用,他认为只要大军渡过辽河,河东百姓必尽响王师,依靠蒙厥古虎墩兔部的四十万大军,并有投降离人的叛将李永芳作内应,可一举荡平后箭,他还扬言,明年春三月便可以高枕而听捷。”
“伯父,赵大人有什么意见?”张素元轻轻叹了口气,问道。
名义上,赵烈廷的职权在王祯化之上,但经略、巡抚平级,何况经、抚互相制约是朝廷一贯的策略,所以赵烈廷管不了王祯化。赵烈廷感到无奈的还不只如此,实际上,他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只有四千,而其余的都掌握在王祯化手中。
每有援军到来,王祯化都冠之以“平辽”的番号,这引起了辽人不满,辽人并未反叛朝廷,何用来平?赵烈廷到任后,认为“平辽”二字伤害辽人感情,他命王祯化将“平辽”改为“征北”,王祯化虽遵命改正,但内心不服,于是经、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此一期间,王祯化遣都司许文龙深入辽东袭扰离人,但屡遭离人阻截,无法立足,于是南略广鹿岛,后又辗转进入皮岛。许文龙立足皮岛,招募逃亡千济的辽人袭取了东江,把离人的势力逐出鸭绿江南岸,王祯化以之为奇捷,上奏朝廷,大肆吹嘘。
对袭取东江之役,赵烈廷极不以为然,他认为许文龙孤军深入,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离人发动进攻打乱了三方布置的军事部署,它不仅不是奇捷,而是奇祸。
近一年多的时间,赵烈廷和王祯化今天你一本,明天我一道奏折,各说各的理,互相指责,矛盾早已公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