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过年
春节,这意味着春天就要来了,万象复苏草木更新。华夏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春节太多的内涵。大唐以来,在春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空环境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想象发挥的空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文佳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
事过境迁,时隔多年,卢行瑫读起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感慨万千。
春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阵阵暗香随风飘扬,让人心旌摇荡,惹得慧能神思悠悠,登上古驿道旁那块屹立在苍茫天地之间的“通天大道”巨石上,漫天思绪如天露仙泉滚滚而来......使他想起了小时候和亚爹、娘亲过大年的历历往事。
记得二岁那年,慧能的爹爹教他写春联,贴春联。
卢行瑫首先对慧能讲对联的起源:早在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之后,每逢岁时,人们便挂桃符来驱鬼避邪、迎喜接福,这是对联的萌芽。五代时,桃符上的神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联语。蜀后主孟昶曾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这是有史以来最早的对联。
“春节贴春联,不要将春联的上下联贴颠倒,要按上下联的顺序贴。”卢行瑫说完对联的起源后,便切入春节如何贴春联的话题。
慧能:“亚爹,怎样分上下联呢?”
慧能小时候过年,最高兴的就是盼年,那种虔诚的心情、那种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满怀。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吃饺子、给亚爹、亚娘磕头拜年,要压岁钱,逛庙会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时的硝烟味和响声,端着盛满汤圆的大碗和一群小伙伴,村东跑村西,那种质朴、那种热闹、那种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记忆里。长大后,这些已经印记在脑海中儿时的梦,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一种独有的挥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扎根在心里。
卢行瑫:“首先要区分门的上下首。在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为上首,左手方向为下首。贴对联时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
“那又怎样分上下首呢”慧能又问。
卢行瑫道:“首先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慧能:“怎样分仄声、平声呢?”
卢行瑫:“仄声一般为三四声。如新年纳余庆的“庆”字,是仄声。平声一般为一二声。如嘉节号长春的“春”字,为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