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第十五章 端阳节(上)
皇帝打断她:“乌奈特勒真会上钩吗?这人好像已在边境晃荡好多年了啊。”
“陛下明鉴。这人确是和咱们交手已久,又熟悉汉字,常以能读《孙子》为荣,只是未能领略其中诡谲变幻之意尔!看到咱们旗鼓划一、退而不乱,他确能悟到那是引诱。所以要让士兵们装作旗鼓参差,喧嚣杂乱的样子。他们也练了一段时间才装得像模像样呢。”
太后指着远处说:“刚刚从那边走过的人是谁?”她看到一个捧着书,很活泼的身影。
“那是翰林院的崔学士啊。”蕖英答道。
最初设计大明宫的大人不知为何把翰林院建在此处,和内宫共用一个明德门,也许是为了靠近明德殿书库罢。尽管学士们避嫌都不敢走这边,而是绕行到外朝的建福门出宫,偶然的相撞还是不可避免。
太后讶然,小声地说:“我已经老眼昏花到这种程度了?刚一晃眼,看他这么伶俐的样子,又穿着浅绯色衣服,还以为是新任的女史呢。”
蕖英心想女官的标准是有才学、貌平庸的妇人,哪有这么年轻的呢,碍着司籍女史在旁,改口说道:“难怪太后会认错,五品女官也是一样颜色的官服,冠帽也差不多。”
这首诗是很久前在《老童谣·老民歌·老情歌》(可能名字记错)看到的。广州图书馆有借,^_^
本章的道具玉兔捣药的坠子请参看这个帖子,小心,很多图的,难打开,^_^
http:///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934723&strItem=funinfo
光阴荏苒,有天清晨崔捷一觉扎醒,突然感觉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艾草味道,再用力嗅嗅,又恍惚是雄黄酒。
宫中派内侍送来了皇帝赏赐给各大臣的黑玳瑁腰带、宫扇、冰碗和五色彩丝,前院的大娘也把艾草和菖蒲插在门上。
崔捷不知自己被太后注意到,这几天皇帝经常望着她欲言又止,她大概也猜到是为什么。今天实在被看得头皮发麻,就借口到明德殿查书溜出来。
但日暮离宫前,皇帝还是叫住她:“你也该说说那天为何这么神勇了罢?”
崔捷含混地回答:“臣可是从酒泉郡肃州来的,时不时都有突厥的散兵游勇打过来……那个……耳濡目染的,也不为奇啊。”
皇帝笑笑,翻开一本小册子,封面赫然印着《登科记》名字。他一字一顿地念道:“崔进士,不知何县何乡人氏。初,突厥拔野古残部来袭,献计于郡守,既退,特予名碟同诸子,以应科举。”
崔捷只好辩解:“陛下,他们实在言过其实了。臣哪有什么计策?所谓拔野古残部,其实只是一个乌奈特勒的骑兵队罢了。他们不敢和肃州军队硬碰,只在附近县乡滋扰,可心里一直惦记着肃州城呢。是臣说可以分一队兵马假称外出收粮,而偷偷绕回来埋伏在附近的白铁山,乌奈必定会来碰碰运气,留守的主力边迎边退……”
端午节已近了。
崔捷看着锦盒上“御制”二字感慨不已,想当初她做“御书手”的时候,亦被指派过为御赐的礼物写封纸的活儿呢。
太后也有一项端午节必须的应景的活儿,一国之母要亲自到宫外为皇帝拔一把艾草,洗浴时加在水里以驱百病。大明宫的所在龙首山就长有艾草,她也不用走远。即使如此排场仍是很大。在众目睽睽之下拔草,上有华盖遮阳,旁有宝扇扇风,太后自家都觉得啼笑皆非。
采摘完后,内侍用肩舆抬她从明德门回宫。太后靠在椅背上小呷了一口雪泡梅花酒解暑,随侍在侧的尚仪局司籍女史一边走一边报告最近访得的某位民间闺秀的诗作。
肩舆刚转向北面而行时太后忽然“咦”了一声转头回望。内侍们立即停下脚步,蕖英不明所以地上前问道:“太后,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