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我闭的是方便关,方便闭关以七日为期,可以是一个七,也可以是两个七乃至七个七、十个七,因此又称为“打七”。“打七”分为“禅七”和“佛七”两种。“七”是佛教习用的概数。如“七宝”、“七级浮图”等。“七”是阳数,禅宗或取其“一阳来复”之意表示僧人在此期间坐禅参究心性,以期回光反照,豁然开悟;净土宗打佛七也称打“净七”,它把“七”看作是能导归西方极乐世界的象征,其根据是《阿弥陀经》里“文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我不知他们后来是如何处理这些事的,我的新闻报告只是说镇上的两件大案已全部破获,歹徒们在深山中坠入深山悬崖,赃款全都收缴,小孩们的眼眼得到了有效的医治。我在文章里把警察如何的神勇无敌、如何的智慧无边描绘得精彩绝纶,市民为有这样英明神武的警察大加赞叹,整个镇上差点就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了。
在这一段时间里,成天奔波,身心透支,回到文化站后人就象橡皮糖,一粘上床就睡去了。黎老头见我如此的无精打采,大手一挥,批了我一周的睡觉假。
有了七天的时间可以支配,我最先想到的是去闭一次短关,以恢复元气和状态。理想的去处自然是到明果师那里,去打一次七吧,我的潜意识里那里才我真正的乐园。
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华夏国也是到了名朝,才有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朦古王朝到了华夏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名,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某一法门,如果环境许可,确实需要,也可为期一年、三年,乃至六年、九年、数十年。在佛世时的结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或于树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个别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现在所说的闭关。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可见对禅僧来说,必须等开悟后,才能有资格闭关。因为闭关修行需要一定基础,否则,闭上三、五年,不是一无所成,便是因为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来的誓愿。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闭关之举。如净土宗为了念佛修行,闭净土关;华严宗为了修法界观,读诵《华严经》,闭华严关。在佛教中,有一种名为“闭生死关”最为感人,有些大修行人发大誓愿,愿于一生中了脱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后几年或十多年在闭关生活中度过,直到自己觉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关;如果没有把握,便誓不出关。
在寺院中,有人愿意闭关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举行很隆重的闭关仪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维那师举香赞,接着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大悲咒》三遍,《心经》一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唱观音赞“菩萨号圆通”,关主(闭关的人)行十方礼,感谢大众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萨加持。接着,唱“观音菩萨妙难酬”八句偈,大众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每人拿一枝香,送“关主”到关房前。在关房前预设香桌,方丈和尚、关主拈香,接着敲引磬三阵,方丈说法,说明闭关的重要意义,劝关主能珍惜这殊胜的因缘,在关中努力修行。说法后,和尚说“请”,关主进门时,回首礼谢大众,三拜关门,大众回大殿念回向偈。关主闭关结束时,寺院也举行很隆重的仪式来祝贺,并且有很多信徒来供养关主。首先由客堂挂“启关牌”通知大众,大众在听到午梆后齐集大殿,唱香赞,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念“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大众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到关房前,悦众敲引磬三阵,方丈和尚说法,说毕,和尚用“如意”一击关锁,喊“开”,关主出关后,随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后,关主必须在大殿中礼谢大众。
闭关修行能够放下杂务,杜绝外缘,是专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须具备许多因缘条件,一者闭关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三是一定要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给护关。
月来寺,我在明果的安排下,进行为期一周的闭关修行。
(本书起点中文网首发,http://www.cmfu.com/showbook.asp?bl_id=173592)
第十章关中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