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朱棣派人扑灭皇宫大火后,首先做的就是召文学博士方孝孺来起草自己的继位诏书(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在北平时对他讲,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绝不可杀)。
方孝孺乃建文帝耿耿忠臣,身穿缞绖白衣大哭于阙下。朱棣召其入殿,方孝孺也不施礼,依旧嚎哭不已。
朱棣劝说方孝孺:“我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啊。”
方孝孺止住哭声,厉声反问:“成王安在?”
“他自焚而死!”朱棣答道。
大太监郑和自永乐三年起〔公元1405年〕数次下西洋,表面上是宣示大明国威,一路挥霍金银无数,实际上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探访建文帝下落。当然,七下西洋,诚为我中华征服海洋的壮举,据说美洲也是三宝太监首先发现,比哥伦布还要早。估计朱棣和臣下谁也没想到,为了寻访一个小皇帝下落的航海“壮举”,会带出日后那么多大动静来。
建文帝嫡孙袭统,居正朔之位,竟败于起兵反叛的藩王之手,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出人意料的结局。总结起来,建文帝失败原因不外如下:
第一,建文柔仁。燕兵将皆勇战骁勇之辈,建文帝竟于大战前下明诏“莫伤害朕之叔父”,不明之至,致使朱棣多次绝处逢生,假使明军在战场上能“擒贼先杀王”,燕军早就冰销败亡。
第二,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皆书生,仓猝行削藩之计,不知兵事,没有什么大的战略眼光,以致于误己误国,最后招致灭族惨祸。
第三,单用一将统帅军队。耿炳文一人统三十万军;李景隆两次败北,一战统五十万,一战统三十万;盛庸一人统二十万。明军“合天下之兵,握一人之手”。反观朱棣,单旅孤城,利于战不利于守,利于合不利于分。如果当初下令山东、河北诸将各拥众数万,凭城坚守,年深日久,以叛臣贼子起兵的朱棣胜一仗败两仗,又一直逡巡在河北、山西狭窄地带,熬过一阵熬不过两阵,军队人心最终会轰然瓦解。
方孝孺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国赖长君。”(意指他自己)
方孝孺咄咄逼人,“何不立成王之弟?”(意思是建文帝几个弟弟都已成年)。
朱棣不得已,亲自下殿走到方孝孺面前,苦笑着说:“这些都是朕的家事啊,先生你不要为这些事费神。”
第四,建文帝彷徨不决,总在关键时刻犯致命错误。如果当时朝廷不招徐辉祖回金陵,而是让他留在原地与徐福合击燕军,很可能挽转整个战场形势,给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燕军以致命的最后打击。
另外,纵观整个龙虎斗过程,建文帝一方除盛庸、平安外有些智勇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大帅之才。这也要“归功”于朱元璋,因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将早已连子孙都被诛除干净,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将领,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对手。
壬申殉难——朱棣残杀建文臣子的倒行逆施
朱棣入京后,立即揭榜(悬赏捉拿)黄子澄、齐泰、方孝孺、铁铉等建文帝臣子数十人,并清宫三日,诛杀宫人、女官以及内官无数,只留下一帮曾向他通过风报过信的太监。
他又迁建文帝母亲于懿文陵幽禁,杀掉建文帝三个兄弟。建文帝七岁太子朱文奎于乱中“不知所终”,肯定是被朱棣杀掉。另外的小儿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还在怀抱之中,朱棣先把这个小孩幽闭于广安宫,后来不知所终,想必也是被朱棣派人弄死以绝后患。(也有记载说朱文圭一直幽禁在凤阳,至明英宗时才放出,已经五十七岁,尚不能分辨马牛,完全被禁锢成一个痴呆。)